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天各一方古琴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天各一方古琴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原創
我不太懂詩詞歌賦,只是在學習主席詩詞時,讀到了宋時陸游的詠梅詞。
毛主席說自己的詠梅詞是陸游詠梅詞的反其義而用之。
所以激發了我去看陸游詞的沖動: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冷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全詞優美中透著凄涼,落迫中突顯孤傲。但終究脫離不了被碾作塵的命運。與糞土為伍,那來的香如故。
難怪毛伯伯要反其意而用之了!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己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兩位先賢,都在用擬人化的手法詠梅。
但情懷不同,意境就差的十萬八千里。
陸游心中的梅花,似一滿腹經倫,一副不得弟卻被冷落悲滄的文弱書生樣子。抗爭不過變為塵土而又不甘心的秀才。在那個時代,陸游只存香如故了!
但主席筆下的梅花卻成了一位不爭名奪利的冬季聯歡會主持人。告訴完你有什么大戲上演后就退下去了,等別人搞完腦筋急轉彎后,觀眾記住的還是這主持人。
不過陸游詞,的確是非常之優美。象個小家碧玉。單獨喜歡那句不好說,全詩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倒是喜歡"眾里尋她千百度,卻在燈火闌珊處“。但又與這毫不相干!
主席詞卻是華美大度,與陸游詞形成了友好而又持批評的現實主義界面。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浪漫主義色彩。
由于文筆膚淺,有傭俗化主席詩詞之處,請大家批評,評論。
面對這個問題,頭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李清照以及她的《聲聲慢》,她的起句七字疊句古今無人能及。而那句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更是把她的愁緒抒發到了極致!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婉約派代表人物。她自幼被封為才女。詩、詞、文無一不通的她,曾帶著自己的傲氣和矜持,寫下了《論詞》,個性地認為自己的詞自成一家。
不可否認,她的前半生幸福快樂!18歲嫁給夫君趙明誠,夫婦琴瑟和鳴,演繹一段伉儷佳話。
她與趙明誠初相見時,便留下“倚門卻把青梅嗅”的佳句,把少女那種喜悅、羞澀、略帶好奇的心境,表達的淋漓盡致。
后夫君外出為官,獨守空房的她又留下“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樣的千千結,可見其伉儷情深!
李清照43歲時,夫亡。后再嫁,短暫的婚姻只維系百天,便結束。她早期的作品,是清新、脫俗、樂觀、活潑的,這都源于幸福婚姻的滋養。而后期作品多出于對苦悶彷徨,憂郁的無法排解,多了些沉郁凄婉。而《聲聲慢》就是她的后期作品。那種亡國之恨、喪夫之哀、霜居之苦、凝聚心頭,無法排遣,于是,有了這首《聲聲慢》。
這首詞,首起“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就已給人營造出一種孤獨、凄苦、悲涼的氣氛,接著,又用 風急 、孤雁、梧桐、細雨、黃花等意象層層遞進,更加深了作者的哀傷,更加重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悲傷色彩。末句,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結尾,更是,峰回路轉,讓人思緒萬千。此時,這個愁字,已上升到新的高度!從婦人的兒女情長,延展到家國安危,這也體現了作者大丈夫情懷!這首《聲聲慢》,也成就了李清照在詞人中的巔峰地位!令人難以企及!
宋詞中我最喜歡辛棄疾的詞,最喜歡的一句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人上闕一直都在描寫元宵佳節熱鬧的景象,下闕突然筆鋒一轉,夜深人為歸,使人看著滿城熱鬧的景象,千百次的尋找那個身影,他在等一個人的出現,可人山人海卻怎么也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在他回眸傷神之時,驀然的燈火所不及的地方,看到了那個人,在那靜靜的站著,靜靜的站著......
我們無從知曉“那人”到底是誰,只能憑著猜測得出幾個答案:
一、“那人”是作者的心上人,也是最普遍的解釋,辛棄疾身上的其它光環明顯掩蓋了他感情上的一面,或許在他激情澎湃的內心之下,也有一顆為情所困的心,而他顯然是幸福的,因為這驀然的一回首,不知收獲了多少的芳心。
二、作者希望以此明志,希望自己能夠向燈火闌珊下的那人一樣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為當時的南宋掌權者似乎毫無危機感,在這種國難當頭的時刻仍有這么一副表面熱鬧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一樣,在這熱鬧非凡的景象之下,城上竟然沒有一個士兵的影子,強敵壓境,這派熱鬧已經有了苦中作樂之感。辛棄疾不愿與他們一樣屈身降志,去湊當權者的熱鬧,他要的是成為燈火闌珊下的那個人,一個自甘寂寞,孤傲高潔的人。
三、作者表達了一種思想境界,那一剎那的回眸更有種“永恒”的感覺,后世國學大師王國維曾將此句作為人生三大境界中的最后一種境界,這種境界與詞的本身文學性無關,其中的哲學思想,或許只有到了那種地步才能理解通透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天各一方古琴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天各一方古琴純音樂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