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繡春刀修羅戰場純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繡春刀修羅戰場純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在《繡春刀:修羅戰場》中出現了繡春刀、戚家刀、流星錘、狼牙棒、盾牌等兵器。具體如下:
1.繡春刀
沈煉一開始當差用的繡春刀,依舊是官府標配,官方給的名字叫“繡春刀·曳云”。刃長2尺2寸,柄長7寸,前后各帶一條血溝,減輕劍身重量,靠近刀柄處有祥云花紋。
后來沈煉為了對付丁白纓,拿出了傳家寶刀,“繡春刀·雷切”。可以看到,雷切在形狀上和一般繡春刀無異,但刀身上卻布滿了漂亮的花紋。在我看來,這就是對明兵器的還原,畢竟,作為皇家走狗,錦衣衛用的兵器除了質地精良外,最重要的就是漂亮。
2.飛殺弩(諸葛弩)
沈煉在電影中也經常使用弩箭,第一部一次性發射兩只箭,箭頭偏窄,為四刃箭頭,殺傷力小,射程近,但輕便快速。第二部變成了一次發射三支箭,箭頭變寬,還附帶倒鉤效果。
其實這是以諸葛弩為原型改造的,明代有一種連發弩,稱諸葛弩,這種弩的弩弓使用柔木制成,弩臂上帶有裝箭的箭匣,箭匣上有扳機,使用者拉動扳機的時候,弩弓被拉開,同時弩箭落入箭槽,發出一箭后,使用者再度重復這個動作,直至將箭射完。諸葛弩雖然能夠連發,但弩弓無力,射程只有二十步,是民間用來防盜的武器,軍隊很少使用。
3.流星錘
鄭掌班作為東廠的中層頭目,所用的兵器為流星錘,錘柄處還有帶有棱的匕首,進可攻,退可守,既能遠距離擊打敵人,又能在被敵人近身時發揮匕首“一寸短,一寸險”的作用,劇中把沈煉入苦戰的鄭掌班用的是加了火藥版的流星錘,有兩個錘,小錘空心裝火藥,大錘實心用來擊打對手。被沈煉近身后,用柄端安裝的匕首格擋他的繡春刀。
該兵器不是始于明代,但明人用之頗多,不但步卒、騎士均曾用之,且出海遠去之明代海軍亦曾利用之,以作舟上戰及登陸后拋擊土人之特種兵器。此種明兵所用之錘制式較繁,明茅元儀氏所著之《武備志》中有三種。
其中之一為飛錘,即流星錘:在一繩索之兩端,各用鐵環扣系一六角形之鐵錘。其錘一名正錘或擲錘,用右手擲出擊敵;一名救命錘,用左手緊握,名為救命者,危急時用以擊敵而自己得以解脫。
由于它有攜帶方便、威力較大的特點,向為人們所喜愛,特別在群戰中,它比“棍打一大片”的威力還雄猛且打擊面大,尤其用起來既省力又遠近咸宜,殺傷力強。在單戰中,它既可明斗,又可暗取,顯示出流星錘在古代實戰中的優越性。
4.戚家刀
丁白纓,作為刺客首腦出現,是戚家軍的后人,所用兵器為改制版的倭刀(苗刀),一出場就用倭刀術斬斷了沈煉的繡春刀,導致后者不得不拿出祖傳的繡春刀來使用。白纓雙手持刀,非常標準的持刀姿勢。
戚繼光為了對付東瀛來的倭寇,對明代的刀具做了諸多改良,最后形成了可以克制倭刀的戰術和刀法。
這一種只在前端開刃的長刀,被稱為“戚家刀”。丁白纓用的長刀,就是改良后的倭刀,結合了當時明刀的造型,以及倭刀的鍛造方法,刀尖做了倭刀式的改動,帶有一些弧線,便于削砍。
5.狼牙棒
丁白纓的徒弟丁泰,手持短柄狼牙棒。作為落草的邊軍,所用功夫和兵器都自帶邊軍特色。盡管明朝官兵羸弱,但明朝邊軍卻是驍勇善戰,非常彪悍。丁泰和他的狼牙棒也是以狠辣為特色。
邊軍,就是長期在北方作戰的明朝邊防騎兵,由于經常馬戰,所以用粗重的狼牙棒,可以刺擊,可以揮擊,可以擊打穿著盔甲的敵人,也可以錘擊敵軍的馬匹。
6.盾牌
盾牌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種單純的防御用具,但在刀盾手的眼中,它的價值更大,除了格擋以外,盾牌的盾擊和攻擊范圍都是非常給力的。
丁白纓的徒弟丁翀,所用兵器為盾牌和短刀。刀牌手作為我國古代軍隊中常設的兵種,歷史悠久,作為戚家軍后人的徒弟,所用的兵器和招式都是從軍隊中轉化而來,她和丁泰夾擊沈煉那段,配合默契,攻守兼備,也非常出彩。
7.夾刀棍
裴綸用的是短棍,但中間可以分為兩節,內藏利刃。特別像第一部中聶遠所飾趙敬忠的槍,都是暗藏機關,內有利刃。
棍子兩頭有隆起,可做敲擊用,帶一點錘的性質。這棍棒是可以拔出一把小刀的,而且還能反接到棍上。這個武器的原型是“夾刀棍”,是戚繼光在薊州練兵時用過的東西。
此外,陸文昭所用的也是戚家刀,只不過它的改制程度不一樣,更加個性化了。
其實真正的繡春刀長啥樣,并沒有留下靠譜的文字記載或出土實物,流傳的畫作也是寥寥帶過,沒有明確提出哪類刀屬于繡春刀,給后人留下許多謎團。比較靠譜的解釋是,繡春刀是朝廷配發給廠衛使用的官刀的統稱,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種。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廠衛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錯銀的裝飾,也就起了這么個風騷的名字。
根據《大明會典》之類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筆記,繡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種禮器,給近臣在禮儀、出行、祭祀等特殊場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從車駕,則賜繡春刀、椰瓢、茄帶”“錦衣衛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賜繡春刀、鸞帶大紅蟒衣飛魚服,以便護大駕行大祀諸禮。”但是廠衛在執行他們的“特殊公務”時,使用這種佩刀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特務系統真正動刀子的機會沒有動作片里虛構的那么多,一旦需要掏刀子,儀仗用刀也并非不能用于實戰。
所以最大的問題并不在于繡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為實戰器的禮器,還是可以作為禮器的日常佩刀”。
那么飛魚服呢?稱它為中國歷史上打架最帥的官服是不為過的,跟納粹軍裝一個道理。飛魚服是補色為飛魚的袍服,飛魚并不是現在所說的那種海魚,而是一種近似龍首、魚身、有翼的虛構形象。明中期公務員制服的視覺識別體系缺少把控,有的人專門把飛魚服穿得像蟒袍,于是朝廷嚴厲控制了百八年,至明末奢華之風又起,逐漸背離了中期簡潔大方的審美,電影《繡春刀》正與此暗合。
《繡春刀》的服飾道具比較考究,華麗卻又寫實的兵器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是有一個不足之處,兵器一看就是龍泉現代匠人做的,刀條(刀身)問題都不大,甚至還原度很高,刀裝卻很惡俗,工藝品氣息太濃,清朝的味道也太濃。當然,明末與清初的兵器形制有模糊不清的地帶,比如刀劍鞘的全金屬封邊到末期就沒再繼承,而是現在常見的丑爆了的雙耳提梁,影片中也采用了這個設計,但這樣一部電影不能體現明朝的氣韻,著實可惜。
廢話太多,來詳解片中的兵器與功夫。
錦衣衛三兄弟:三個人,四把刀
大哥盧劍星所使用的刀,很明顯是化自雁翅刀。雁翅刀脫胎自宋代以來的平頭腰刀,顧名思義刀形開展如雁翅,棱角分明。刀頭厚重,利于砍劈,與盧劍星性格暗合:他混體制這么多年,熟諳官場潛規則,自己卻沒天賦運用,是個直男,啊不,是個耿直的男子。
文物顯示雁翅刀的刀頭切面通常有變形處理,勾勒出非常有明朝韻味的曲線,片中的刀沒有學到。
另外電影中這把刀的柄可以伸縮,一秒變成雙手握持的長兵器??真實的官制兵器不會有這種設計,因為勢必會影響性能,這是為了電影設定更花哨。但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類似的一種兵器,即是樸刀,以西瓜刀大小的單刀套在木棍上就可以當長兵器用,這是宋元時對兵器禁絕的變通之法,梁山好漢都會用這個。
這也顯示出盧劍星義氣、寬容的個性,以二弟三弟之性格,和此刀不符。
張震飾演的二弟沈煉有勇有謀,他所用的刀接近于雁翎刀,雁翎刀相當于將平頭手刀的刃部后移,收出銳利的刀尖來,并且刀尖微微上揚,整個刀身形如雁翎。與大哥的雁翅刀相比,刀姿狹長,不重砍劈而重挑刺、撩帶。明代后期棉甲增多,防具變得輕薄,戰場上輕便的雁翎刀也派上了用場,評書戲劇里常說的“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就來源于此。
片中的這兩把姑且稱之為雁翎刀和雁翅刀的繡春刀,其護手的設計非常令人滿意,脫胎自梅花形護手,比較還原史實,其中雁翎刀的護手略有日式刀鐔的氣息,這在明末實物中非常常見。但是刀柄用浮雕卻是浮夸得可以(明末刀柄多纏繩,或做成多棱形,極少浮雕),刀鞘的不規則裝飾也很惡俗,完全沒有明人韻味,不過既然只是電影,也就不可強求了。
刀柄單手用向前彎曲的彎柄,以便劈砍時刀身保持前沖之勢,比如沈煉這把;雙手握持的用直柄,便于雙手把握方向,比如盧劍星這把,片中的刀在這一點是做對了的。
另外提到張震就不得不說這部片子的武術設計,拳腳方面的確好看,就是有點掉幀,看著卡得慌。張震把《一代宗師》就在打的八極拳引入這部片子,用了好幾個肘法,非常威猛,像看《一代宗師》的彩蛋一樣過癮。是不是他以后如果演蔣介石也要打八極拳呢?
張震還有樣武器是弩,這種設定也反映出他是個有城府的人物。三弟靳一川的雙刀是三兄弟里刀形最不靠譜的一個,我猜想是由于沒有出處,索性就按爛大街的龍泉貨來臆造了。附會地說,他的短刀不是以身帶刀,沒有明顯的腰部使轉,小動作很多,導致橫氣填胸,對心肺不利,因此他的病只能越來越惡劣。
雙刀并不是不講身法,所謂雙刀靠走,他的動作設計并沒有體現這一點。雙短刀有陰手和陽手兩種握法,陰手即常說的反握,可以直接用肘勁運轉,十分靈巧,可在身前纏斗;陽手即正握,便于劈砍突刺,是殺手刀。片中靳一川的雙刀也體現了這個思路,但總覺得是現代戰術刀的打法。
不過說這么多都是花招,在戰場上雙刀并沒有什么用途,因為它終究是一種“分神而多勞”的兵器。
趙靖忠:官方氣息的槍
趙靖忠用槍,有官方氣息。月棍年刀一輩子槍,槍不好練,而趙公公實際上性格也頗為自負。用槍可能是因為演過趙子龍后熟悉用槍,和張震類似,學習成本比較低??
明代戰場用的槍頭重不過四兩(一斤0.59kg,十六兩為一斤),為的是保持沖刺時的準頭,和不壓槍身,運動靈活。直到明末和清代,為了保證不被對方砍斷槍的前端,槍頭才越來越長、寬、重,多用起脊的造型增加強度,寬者開雙血槽。趙靖忠的槍頭是這么個思路,看起來得有六七兩,有點過重了。現在淘寶上賣這個的一般稱之為霸王槍。
但是他把戰場選在妓院的二樓不知何故,成了巷戰,動作又用略顯老套的“隔墻戰”結束。片子后半部分節奏有點奇怪,生生變成了宏大敘事,還把視角轉移到關外,不過也正是由于場地開闊,沈煉和趙靖忠的打斗才不受阻礙。
《一代宗師》里面講,一橫一豎。槍法的攻擊是一條線,槍對槍是對扎,就是以豎破豎。花槍加上了棍法,棍法是橫撥,以橫破豎。而短兵器對槍,則要避開槍尖,進身攻擊。這種戰術思想在白樺林一戰有體現,趙靖忠一槍刺來,沈煉以槍桿為軸進身,順勢砍劈,這是“單刀破槍”的經典招式。
丁修:大劈大砍,相愛相殺
丁修的兵器爭議比較大,有說是戚家刀,有說是日本刀,有說是斬馬刀。
其實戚家刀和斬馬刀都只是一種統稱,并非精確的形制;而戚家刀是吸收了日本刀的優點打造的。丁修這把刀的長度和形制更接近明代御林大刀,而御林大刀也是日本刀匠設計的原型。
刀身非常長,與丁修這把刀相差無幾;但為何設計成愚蠢而丑陋的渾圓刀柄(保證拿不準方向啊!)、圓盤刀鐏,就很費解了??所以我的猜測是——就是借了個戚家刀的概念讓龍泉工匠打成這樣了。
丁修長刀的武指比較成功,體現長刀劍最重要的“轉”字,有許多動作很古樸,符合明代的氣韻。
中國化的西洋劍
朱丹飾演的魏忠賢義女魏廷用的是一把中國化的籠柄西洋劍,可以多說幾句。
朱丹所用的這種歐洲花式重劍風行時,去中世紀已久。原本適合戰場的雙手劍、手半劍等厚重兵器(類似《指環王》那樣式兒的)不再適合宮廷和貴族使用。西班牙人把劍改為輕薄的單手劍,適合私人械斗,但面對中式刀總是難以格架。在影片中,朱丹飾演的魏廷和沈煉對戰,用了許多歐式擊劍的動作,但在現實世界中,除非身法完美,否則以明刀的厚重,這種進攻方式的結果只能是斷胳膊。
另外,開頭被搜查的官員用的劍,是蝙蝠護手,圓劍柄,葫蘆劍首,這是一種吉祥造型,象征著福和祿,因此常被用作文房、擺設,但問題是這種形狀的裝具在清朝才有代表性。今浙江龍泉不是先秦所說的“龍泉寶劍”產地,先秦的龍泉劍可能產自河南;今龍泉是明清時期才開始大規模制造刀劍的,而如今的龍泉刀匠多模仿自上世紀末的一些工藝品廠家出來的師傅,真正懂得如何在古代作品里汲取營養的已然不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繡春刀修羅戰場純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繡春刀修羅戰場純音樂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