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純音樂國風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純音樂國風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從沒聽人這樣說過,聽你第一次說。基本可以認定是你在造謠。十二平均率是中國人發明的,出土的曾乙侯編鐘就是實證。小弟弟,下次造謠,造個檔次高一點的,好嗎?聽讓我們覺得:造謠的都是蠢貨。
臥槽!!!‘漢族無音樂’?題主是從哪里穿越來的?
。。。說樂府,你可能會覺得是白堊紀。。。說戲曲,你可能沒注意過。。。紅歌總聽過吧?《十送紅軍》、《沂蒙山小調》、《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其實不是漢族無音樂,而是華夏無漢族。中國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旋律風格。近代劃分民族后,做為華夏主體的漢族,風格就太多樣、太復雜了,不像少數民族的風格那么單純。
因為中國的音樂經典《樂經》所代表的古典音樂體系,被秦始皇連根拔起,直接摧毀。
周公“制禮造樂”,“樂”作為當時儒教的核心內容,儒教是制作了音樂的經典----《樂經》頒行天下。
儒教還有一部更核心的培養國家領導人的經典《道經》也和《樂經》一起被焚毀。
其實被一起焚毀的儒教經典還有《書經》和《詩經》。
《詩經》與《樂經》本來是配套使用的,《詩經》是歌詞,《樂經》是樂譜,現在只有歌詞,沒有音樂??了!
儒教只有《易經》才逃過一劫,沒有被秦始皇焚毀。
但是當時的儒教徒很有恒心,他們把《書經》及《詩經》背誦了下來,所以在秦朝滅亡后將其背出來,整理成書。
但由于背的人不同,大家記憶的內容出現了差異,就形成了不同的學派,當時稱之為“今文經學派”。
而《道經》和《樂經》被焚毀后就沒能恢復。
究其原因,《道經》是儒教的高級經典,是培養領袖所用的,民間一般都不會流傳,長期應用《道經》的“術士”又被秦始皇全部坑殺,所以流傳不下來。
《樂經》流傳不下來的原因一是面太窄,精通的人少,二是太專業,不是你想背就能背的,三是秦始皇坑儒是否完全是針對“術士”也很難說。
至于二胡,起源于唐朝北方少數民族,其引入后在漢文化影響下有了長足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國之瑰寶。
七絕,七言,七韻怎樣區分?且聽老四一一道來。
我們先說七絕。
七絕是唐代后形成的近體詩的一種。因為最初有人讓為是截取七律中的四句而成詩,所以又稱為七截。
七絕每句七個字,全詩共二十八字。講平仄粘,但任一聯都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二四句必須押平聲韻,首句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再說說七韻。
七韻也叫七言排律。和七絕、七律一樣每句七個字。但詩比七律更長,必須十句以上。有的十二句,十六句,三十二句甚至更長都可以。也是首句押不押韻都可以。通篇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不可變韻!粘對平仄規律和七絕相同。
最后說七言就簡單啦。
凡是每句七個字的詩都叫七言詩!當然包括了七絕、七韻、七律等律詩,也包括了七個字的古樂府詩,甚至七個字的打油詩都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對之處希望大家指正。謝謝大家。[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
路過,快速答題。
七絕,七言,七韻怎么區分?
這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需要區分。
七言
七言,是指七字一句的詩的形式。只要一首詩,單句都是七個字的,我們就可以稱之為七言詩。老派的教七言古詩,新派的叫七言新詩。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叫七言古體,簡稱“七古”,遵守平仄格律的叫做七言格律詩。
而七言格律詩又分為三種,四句的絕句格式,就叫做“七絕”,八句的格律詩,叫做“七律”,十句以上的格律詩,就叫做“七言排律”。
七絕
七絕是七言詩其中的一種最短小精悍的格式,整首詩只有四七二十八個字,還必須遵守近體格律詩平仄相替、相對、相粘的規則。
七絕是中國古詩中最流行的詩體。記住七絕是七言律絕的簡稱,而不是七言絕句的簡稱。七言絕句還包括七言古絕,即不遵守平仄格律的七言絕句。
七韻
七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實際上,在格律名詞中有“韻”這個概念,但是并沒有“七韻”這個說法。不過不排除有時候會出現這個詞。那是那種情況下會出現呢?
組詩的情況下。而且是寫了一組七首詩,每一首還押不同的韻腳。
比如說我去爬泰山,詩興大發,一口氣寫了七首詩(注意:是不是七言,是不是格律都不管),而且這七首詩押的韻是不同韻部的,那么我就可以為我這一組詩取一個統一的標題:《泰山七韻》。
這個“七韻”,實際上是指七首詩的意思。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并關注,謝謝。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純音樂國風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純音樂國風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