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古風純音樂簡譜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古風純音樂簡譜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詩詞格式中,古風是怎樣的?
一,什么是古風詩詞?
所謂“古風”,是指古體詩。《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后人引申把詩歌也稱為“風”。唐代以后,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往往稱之為“古風”或者在題目上標明“古風”。例如李白作有《古風》五十九首。
一般來說,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是大致的分法。古代詩歌按聲律要求的標準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雜言諸體。后世使用古體詩和五言、七言者較多,故唐人將這類詩稱為古體詩,也稱古詩、古風。
除五言、七言之外,還有所謂的“雜言”。“雜言”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爾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八、七古。
而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二,古代詩句的書寫標準、規范和格式。
就古詩的寫作方式而言,一般采用“對寫法”,也稱“主客移位”,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個特殊的表現手法。所謂“主”,是指抒情的主人公;所謂“客”,是指抒情的對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處的人或物。詩人在表達主人公情感的時候,往往不從自身寫起,而是把抒情的主體“我”放在客體的位置,把客體放在主體的位置,去假設客體對“我”的思念、牽掛、留戀、期待等復雜的情感。分明是自己想念對方,卻說是對方想念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獨難耐,卻說成是對方期盼團圓;把自己不忍離去,說成是對方難以割舍。這種寫法,可以收到“一石二鳥”的效果,得“一擊兩鳴”之功,能極大的增強抒情力度,別具韻味,耐人咀嚼。
三,古詩賞析舉例
1、原文。
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2、賞析。
杜甫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妻離別之情。
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字里行間,表現出時代的特征,離別之痛和內心之憂傷溶為一體,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寄托于“何時”的未來。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第二聯是說幼小的兒女,還不懂得思念的心酸。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憶長安”,還不知道什么為世間事故的小兒女,還懂得什么“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來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首聯那個“獨”字。在這一聯中,“憐”和“憶”,都沒有輕易滑過,而是和“今夜”、“獨看”聯系起來的。明月當空,本來月月都能看到,可今日的“獨看”卻自然與以往不同。這兒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尾去點明,不能不說是詩人的特意安排。往日的“同看”,暗含于一、二聯之中,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憶長安的往事。
安史之亂前,作者曾困長安達十年之久,其中有段時間是和妻子一起度過的,一起忍受饑餓與寒冷的煎熬,也一起觀賞過西安的明月。但長安的淪陷,一家人逃難到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憶長安的往事,已經不勝辛酸了。如今自己又深陷亂世中,當妻子獨看鄜州月而憶長安的時候,不僅僅是充滿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和驚恐。這個“憶”字的含意是讓人尋思的。“遙憐”小兒女那天真幼稚的面孔,只能增加他的負擔。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感情,憾人肺腑的。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第三聯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了“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這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深夜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各有淚痕,激起了作者結束這個痛苦的希望,于是便以表現希望的詩句作結。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到“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之外了。
題為“月夜”,字字句句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睛,獨看是現實的,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的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獨看長安之月而不看鄜州,只包含了其中的“雙照”兼回憶與希望,感傷之夜的“獨看”,回憶往昔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和對月的憂愁,寄托于不知道的“何時”的未來。
詩人采用這種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妙就妙在從對方那里抒發出自己的感情。全詞詞意婉切,章法緊密,日月如話,感情真摯,沒有絲毫被律詩束縛的痕跡。因而流傳至今,成為古詩精典被世代國人所廣泛傳頌。
一般來講古代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
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
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
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格律詩:即近體詩.
“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
其實,“古體詩”和“近體詩”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都是古詩,所謂的“古體詩”與“近體詩”是唐人的一種說法
古風是:唐代以后詩人們作古體詩,與格律詩相對,往往稱之為“古風”或在題目上標明“古風”.
從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來看,詩歌的體例經過了多次重大的演變。最初“詩”和“歌”也是有區別的。《漢書.藝文志》上說“誦其言者謂之詩,詠其聲者謂之歌”。也就是說,能夠按照一定曲調詠唱的是“歌”,而只能吟誦的才是“詩”。后來,由于曲譜佚失,無法詠唱,這才統稱為“詩歌”。
古典詩歌以“言”來劃分。所謂“言”,就是每一句詩的字數。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
以《詩經》為代表的周代詩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詩。戰國時期,以屈原作品為代表的楚辭,突破了四言句式,形成了以六言為主而兼以雜言的“騷體”,也稱“楚辭體”。漢魏以來,在四、六言古體詩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一般以“樂府詩”為代表。到了唐代,逐漸形成了格律音韻有嚴格要求的律詩。
在形成了格律詩以后,為了區別以前沒有嚴格格律要求的古詩,唐人把律詩稱之為“近體詩”,而把以前沒有格律要求的詩歌稱之為“古體詩”,又稱為“古詩”或“古風”。有“歌”、“行”、“吟”三種體裁形式。無論是《詩經》、《楚辭》還是“樂府詩”都被統稱為“古風”。
“古風”最大的特點就是:
首先,不再強調一句一韻和一韻到底。而是允許采取不同的押韻方式。押韻沒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根據需要而自由靈活的變化。如白居易的《長恨歌》,長達一百二十句,轉換韻部三十六次。
其次,每首作品,可以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靈活地選擇詩歌篇幅的長短。如李白既寫過長達四十五句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也寫過只有六句的《金陵酒肆留別》。
第三,不講究對仗,詩句間多有雜言。不再拘泥于全詩每句字數一致。如杜甫的《兵車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等等,信手拈來,不勝枚舉。
所以,無論是“古風”、“格律詩”還是以后發展起來的“詞”、“曲”,都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表現形式;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古風純音樂簡譜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古風純音樂簡譜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