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最近哪個音樂人鋼琴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最近哪個音樂人鋼琴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的《海上鋼琴師》最初于1998年在意大利首映,情節如碧海潮生,洪濤沙涌一浪接著一浪,以回憶與交叉的敘述方式講述了名為“1900” 的鋼琴天才在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
這部蕩氣回腸的詩意旅程電影,時刻回蕩著或悠長或明亮或低沉的鋼琴聲,將觀眾帶入1900的內心深處,感受他的情緒變化,感嘆他的命運多舛,時而浪漫多情,時而氣勢磅礴,時而份感低沉,仿佛一切都回到了那個狂風暴雨的夜晚,仿佛我們正坐在1900的身旁,一邊任鋼琴自由滑動一邊彈奏。
《海上鋼琴師》的精神內涵不難參破,對純真與自由的贊頌流淌在1900的每一次創作與沉思里,對自由的思考與孤獨的品味更是回蕩在每一幀畫面,天賦是上帝賜予他的禮物,放蕩不羈、不為物欲所動更是令他與世俗格格不入,將半生時光獻給所愛,無聲詮釋了他的音樂只屬于他自己。純真是他的天性,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也正是這樣,他感受到了世人難以觸及的最純粹的快樂。
知道《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還是四五年以前的時候。
那時正在上學無聊時就找些電影來看。
恰好就看到《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當時看完我有被驚艷到,看著一生未曾下船的一九零零,當他說出“他能在有限的琴鍵上創造無限的音樂的,可當他看到陸地上望不到邊的城市時,他覺得自己好孤獨”(大致是這么個意思)那一刻感覺他說出了孤獨的真諦。
我們很多時候在陸地和城市里掙扎,覺得自己的人生其實孤獨無比。
每個人都步履匆匆,每個人都忙忙碌碌
當你偶然停下腳步時你發現,每個人都在低頭尋找,很少有人去仰望我們頭頂的星空。
一九零零從未下過船,他有著驚人的音樂天賦,他可以在這個微小的世界中創造屬于自己的快樂和喜怒,當他要下船的時候他看到這個世界太大了,容不下他的孤獨,所以他又走回了船內。
我們跟一九零零何其相似,離開我們熟知的一切去到一個陌生而又冰冷的環境,那時的我們都向一九零零一樣感到無邊的孤獨。
思緒有點亂,因為有的電影你看完就會有滿腹想說的話,可是在付諸筆端的時候,又發現什么都誰不出來,而《海上鋼琴師》就是讓我看完有一肚子話想說卻說不出來的電影。
因為我們和一九零零太過相似,寂寞孤獨的時候總想找個人說說話,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
面對自己心愛的人只能偷偷的隱藏愛意,在面對她的時候我們連開口的勇氣都沒有,一九零零只敢偷偷去吻那個姑娘,當姑娘要下船的時候一九零零掰斷了自己的唱片不敢送給她。
所以從《海上鋼琴師》里我看到了孤獨,濃濃的孤獨。
如何評價這部電影?找到共鳴的人會說它非常好。
找不到共鳴的人,會說瞎矯情。
這部片子到底怎么樣,你看完自會有答案。
PS:片中斗琴那段相當過癮,雖然不懂彈得是啥
《海上鋼琴師》是我當年拿著DVD十刷以上的作品之一,我一般十刷以上的電影通常都是帶點精神問題的女主電影,而男主電影只此一部。如今是重映。
這部電影在歐美的口碑不比中國,在國內這部劇是封神之作。可能是文化性格差異所致。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個從出生就在游輪上的男孩他的名字是用他的出生日期命名的就是1900,而國際版的電影名也叫《1900》,這位男主從出生以后就沒有離開過這艘船,他害怕外面未知的世界,一直到船被廢棄并爆破的時候,他也無法讓自己離開那首船,最后影片用了個懸念的結尾,讓觀眾來認定他有沒有離開船。我的答案是沒有,走不出來的人或許永遠走不出,而我自己就是那個走不出的人,所以才會十刷這部電影。
影片中最精彩的是三段鋼琴演奏:
第一段是在狂風暴雨中鋼琴隨著船身的搖擺在船廳中來回移動,而我們的男主角卻在別人都因為暴風雨躲在房間里擔驚受怕的時候,他卻隨著狂風巨浪一個人歡快的彈琴,這次表現出男主一個人的時候更顯得自在。
第二段就是和號稱爵士樂發明者的決斗,其原型是爵士樂大師杰利·羅爾·莫頓,這位爵士大師先演奏一曲在演奏前點了一支煙放在琴上,等彈奏完畢那根煙剛好燒完,之后男主也拿了根煙但沒有點燃,然后他用瘋狂的速度彈了首《Enduring Movement》,彈奏完后他把煙用琴弦點燃了,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男主勝了,當爵士樂大師下船的那刻,男主嘴里說了句F**k the Jazz,展現出他對于權威和所謂的流派的藐視。
第三段則是男主愛上了一位姑娘,當這位姑娘在窗前時隱時現的時候,男主也用琴聲或緊或慢的記錄下了那一刻,影片最后的懸念也在于他有沒有邁出那一步去找那個女孩?
影片中男主曾有次嘗試離開這首船但他最后嘗試失敗了。
影片導演是意大利的吉賽貝·托納多雷,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天堂電影院》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都出之他之手,作為一個記錄片起家的導演,他最總要的不是劇情的編排,而是鏡頭的捕捉人物的情感變化,細膩但毫無做作。
海上鋼琴師,孤獨是極致的美。
最重要的兩點。
第一,看電影。可以欣賞最好聽的鋼琴曲。因為海上鋼琴師男主角是世上最好的鋼琴家。他比賽中完勝爵士樂創始人。水平之高,世所罕見。
第二,看他一生的選擇。你可以理解孤獨。孤獨是極致的美。男主角獨自專心沉浸在鋼琴的世界中。一生都在船上,從未下船。他用有限的琴鍵彈奏出無限的音樂。這是極致的美。下船意味著接觸社會,人情世故。會有無數信息匯聚而來。主人公只能駕馭鋼琴的鍵盤。而面對形形色色的外界,那就不是他了。他知道社會是有幾千萬的琴鍵的,只有上帝才能應付過來。而他不愿意遷就。不愿意去進入人情世故,爾虞我詐的社會中。于是隨著老船,一起葬身大海。
或許你會和我一樣,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觸就是孤獨。世界上怎么會有這么孤獨的人?
這是一個關于天才鋼琴師1900的故事。
1900在一艘輪船上出生、被遺棄、被撫養、成長、彈鋼琴,到死都不愿踏上陸地。
他擁有無限的音樂才華,卻放棄了名利,放棄了愛情,甚至放棄了生命。
他的心是一座純天然的精神孤島,不愿也不敢被繁雜的世俗污染。
1900第一次被音樂觸動,是在養父丹尼的葬禮上。命運的饋贈早已明碼標價。
從那時起,仿佛丹尼就化身成音樂靈感與1900的靈魂合而為一,繼續相依為命。
他早遇到那個讓他動情的女孩的父親,他對他說,在陸地上才能真正看到大海,聽到大海的聲音。
直到冥冥中遇見那個女孩,他把那張最好的唱片送給了她。他為她的離開感到神傷,也想了很久,人生終究要著陸。
為此,1900準備登陸,但當他走到下船階梯的中間時,密集的高樓和街道、一個濃煙四起的工業城市展現于前。他轉身走回了船艙。
無奈,這艘船無法永遠航行,有一天也會毀滅。
最后的相遇,1900對麥克斯說的那段話:“阻止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 綿延的城市應有盡有,惟獨沒有盡頭。 拿鋼琴來說,第一個音,最后一個音。 鋼琴上有88個琴鍵,在有限的琴鍵上你可以創造出無限的音樂。 無盡的城市是無盡的琴鍵,怎么能彈出旋律?無從下手啊。 成千上萬你怎么取舍和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一種死法? 無窮復雜的選擇難道不會讓人崩潰嗎?”
麥克斯涕淚不止,因為即將死去的摯友,更因為每一句話都剖露了麥克斯不愿面對孤獨而追名逐利的心。
我們都不愿面對孤獨堅守有限,我們總是忙個不停索要越多。然而,我們索取的只是“琴鍵”,而不是“音樂”。
準確的說,每個人的本質都是孤獨。
但,1900是直面孤獨的,超越孤獨的。
而我之所以在1900身上感受到孤獨,是因為我害怕面對孤獨。
孤獨是什么?它是死亡的影子,是無我的另一個名字,是真理濃妝艷抹的大門上的白色背景。
這是一部詩意的旅程電影,我喜歡這個影片評鑒。《海上鋼琴師》第一次看這片子的時候我大約是20歲,2012年左右我正讀高中。那時候看這部片子印象最深的兩個畫幕至今腦海中尤然有影像:
1.1900與人斗琴的那股忘我,帶著耳機仿佛我也在現場聽琴,完全為主角所震撼,雖然我對音樂并沒有太多領悟;
2.影片最后一刻,1900默默回到輪船與其一起消失于世界,望著輪船沉沒的一個,好似心里頭也空落落的,有種惋惜難以言表。雖然那時懂的不多、思的不多,但依舊被片中的一些內容深深觸動。
海上鋼琴師:感傷的海上傳奇。印象中,這是一部好片子。主人翁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那個無數人懷著美國夢的時代。生來就被遺棄在船上,被可愛的人收養。而也正是這樣一個不一樣的出生和生長環境,造就了不同于常人1900。1900,一個從小到大都在一條船上,從未上過岸的鋼琴師,沒有任何國籍,沒有受到各種框架的約束,沒有任何的法律、信仰、各種主義思想、或某個名族、某種特定文化等等這些去約束他,局限他。同時,他在船上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又汲取了各種各種的思想,教育方式。船上來自世界各地各個民族的員工,來來去去的船客,給他講述了各種各樣的世界,教會他種種。可以說雖然他所在的地方只是一條船,但他又毫無疑問是世界性的。而他的為人處事都以遵循自己的內心為本,以最真實的那份感覺、最自然的相處方式與人交流溝通,不局限于某種文化,道德標準,法律信仰等。
一個不在容器中長大的人必然不受容器本身的約束,但由于與世界他人的不一樣造成了一種活在自己世界的感覺,不為外人所理解,所以很難真正與他人相互理解。而1900的音樂之所以那么動人,深入人心,這也正與他這種超脫于周邊的因素有關。
1900,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最近哪個音樂人鋼琴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最近哪個音樂人鋼琴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