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嗩吶和鋼琴的音樂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嗩吶和鋼琴的音樂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嗩吶是中國歷史悠久、流行廣泛、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的 民間吹管樂器。它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受廣大人民喜愛和歡迎的民族樂器之一,廣泛應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禮、樂、典、祭及秧歌會等儀式伴奏。
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
嗩吶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變化,以及各種技巧的運用。
吹奏嗩吶,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滿。倘若音孔按不嚴,往往發出的聲音就不準。
嗩吶的演奏技巧極為豐富,大致可分為口內技巧和手指技巧,在演奏中常常兩者結合運用,其中有連奏、單吐、雙吐、三吐、彈音、花舌、蕭音、滑音、顫音、疊音和墊音等,還可以模仿飛禽和昆蟲的鳴叫。
傳統嗩吶的管身一共有八個孔,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按(慣用手不同者可換左右),以控制音高。發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蘆葦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氣使之振動發聲,經過木頭管身以及金屬碗的振動及擴音,成為嗩吶發出來的聲音。
傳統嗩吶的常用音域為十七度音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爾使用,但很難吹出)。
現代改良的加鍵嗩吶,增加了按鍵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穩定音準。常見的加鍵中音嗩吶,常用音域一般為十八度音。
D調高音嗩吶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
嗩吶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變化,以及各種技巧的運用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一下緊是本人看法
1、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基本上在全國各地的農村都能見到它的身影,方便,經濟性這一點是其它樂器比不上的。
2、在配合樂隊演奏時嗩吶可自由發揮,鋼琴這邊沒辦法硬是敲著疊置三和弦,企圖配節奏。最后就讓嗩吶把節奏強行帶成了散板。以至于到后面只能跟著嗩吶走。
3、試想著一堆樂器低沉的聲音正在演奏,突然出現嗩吶悠遠而又嘹亮的聲音,整個現場的氣氛都一下被調動起來了。一個嗩吶就是一個樂隊,站在陜北的黃土高原,嗩吶聲響滿天黃土誰與爭鋒。
總上所述嗩吶發音高昂嘹亮,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還有農村紅白喜事的伴奏中應用。再加上嗩吶自身的特點(短小,音色洪亮),優點(經濟,便于攜帶)等。嗩吶是一種能超過其它樂器人們喜愛的樂器。
嗩吶藝術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表現在民間音樂文化的特殊性上,而且表現在其內容的延伸上。其中“跑報”這一獨特的文化空間也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跑報”是“‘官“兵’點主事”、“周年祭奠事”、“賀壽掃木事”等民俗活動中的內容之一。由嗩吶班子選用一名“跑報”人員(或由事主家特邀)“報宮”、“報壽”等。表演者所說的內容都是尊老愛幼,二十四孝典故和勸人積德行善的金玉良言。這一口頭傳承,由藝人們即興創作的民間口頭文學活動,充分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嗩吶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基本特征是:(1)每逢娶媳嫁女.喪葬祭奠、鄉村廟會,節慶典禮、新居喬遷、賀壽掃木。給嬰兒過滿月等民間活動都少不了請嗩吶班子前去助興,表現出了習俗需求的廣泛性特征。(2)慶陽地區紅白事的“接請客”、“送大客”、“娶新人”、“迎花”、“拜堂”、“闖帳”、“請靈”、“出門告”、“家祭”、“游食”等等繁雜的禮儀活動中每項程序總是樂手在前鼓樂先起,構成了民俗禮儀中的引領性特征。(3)慶陽嗩吶曲牌中上下重疊式、一部式和各種自由式(循環體、多段體、聯曲體等),符合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器樂曲結構原則,其中俗稱的“帽子”即引子,“身子”即一首曲目的主題旋律,“罷子”即尾聲(是一種多段體曲式,可根據情況任意增減)為獨有。“平吹”與“掛音”兩個聲部的支聲織體特征及“對口”旋律的頻繁出現和演奏中,散、慢、中、快的速度規律,充分體現出了獨特的程式性特征。(4)依據禮俗時間長短,可把情緒相近,調性相同的幾個曲牌自由組合起來聯奏,也可把民歌小調用聯綴手法套起來演奏,構成了曲牌聯綴的靈活性特征。(5)民間口頭文學“跑報”這一表演形式,在全國其他地方很難找到,自然有其珍貴性特征。這樣說嘛,把所有的樂器都拿來一起演奏,只要嗩吶一響,演奏從開始到結束,你別的樂器都沒得印象,只記得嗩吶聲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嗩吶和鋼琴的音樂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嗩吶和鋼琴的音樂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