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社社慶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社社慶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潮劇,又名潮州戲,已經有4OO多年的歷史了!是一種古老的地方戲劇,至今流傳于潮汕地區,福建省漳州市的部分地區,香港和東南亞有潮人社團居住的地方。
潮劇在這些地區現在還是很流行,每逢過年過節,辦喜事,宗族祠堂祭祀都會請潮劇來演出幾場。
潮劇是潮人喜聞樂見,家喻戶曉的一種民間藝術劇種,也是廣東省四大劇種之一,流長源遠,劇本豐富,唱腔優雅動聽,歷代名人眾多,有國家一級演員:姚旋秋,著名潮劇演員洪妙,方展榮,張長城,還有香港的許云波等等知名人物。還有比較出名的劇目是:荔鏡記,蘇六娘,柴房會,劉明珠,楊四朗探母等一大批地方戲和保家衛國的優秀劇目。這些戲劇都是受到當地人比較喜歡的節目。
潮劇在八十年代后比較盛行,廣東省就有幾個潮劇團,各市縣,各鄉鎮,村都有成立自己的潮劇演出團,每年都有受邀請到國外演出。那個時代的潮汕,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無論在大街小巷,還是男女老小,都可以隨時即興來一二段潮劇。普及程度可想而知。
在近段時間,由于受到電視,網絡,微信等新生活的影響,年輕一代對潮劇在逐漸淡忘,對潮劇也不太感興趣,演出時候都很少出現年輕人觀看的身影。針對出現這種現狀,當地政府,民間團體也都在努力,組織培訓,定期舉辦唱潮劇表演競賽,選拔優秀演員人才,創作新的優秀劇本下鄉下村免費演出,聯絡鄉誼感情,地方電視臺也在固定時間播出潮劇,爭取把這一傳統而古老的地方戲劇傳承下去,讓這優秀的戲種在這地區永遠再生根發芽。
謝謝大家閱讀!也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相比于很多劇種的低迷,廣東潮劇還算是發展不錯的,最起碼在潮劇分布的地區,還有不少人樂于聽潮劇的,就像人們會在紅白喜事、宗族祭祀上面,邀請一些潮劇團過來演出。
潮劇又叫潮州戲、潮音戲、潮調、潮曲、潮州白字等名稱,主要分布在廣東東部、福建南部、臺灣、香港等一些潮州話流行地區,是廣東省僅次于粵劇的第二個地方劇。
潮劇在國外也有流傳,很多從廣東去東南亞、美洲、澳洲、歐洲等華僑區也都有潮劇的分布。是一個極其受潮州話片區民眾喜歡的劇種,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潮劇是宋元南戲傳入廣東后,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逐漸演變而成的,距今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由于當地少數民族眾多,主要是在廟會上演出,是當地民俗的一個文化特色。
潮劇的傳承狀況,可謂是幾經波折。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全國各個地方戲興起,潮劇也不例外,出現了很多優秀的劇目及戲曲人才。但是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潮劇藝術遭到破壞,原有的班社幾乎都解散了。
新中國成立后,文化藝術得到重視,潮劇又得意重振,原先的班社人員,又重新組起劇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潮劇的黃金時期,各地專業與非專業的劇團,達到兩百多個。
那時候潮劇團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藝人演員,比如潮劇第一代“五朵金花”,分別是姚璇秋、范澤華、蕭南英、吳麗君、陳麗華這五人,她們當時兩次帶著潮劇進北京表演,大大的提升了潮劇在戲曲界的地位。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由于歷史原因,潮劇遭到重創,原有的兩百多個劇團又紛紛解散,使潮劇文化的傳承瞬間瓦解,近二十年的努力全部都白費了。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潮劇又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開始發展,由于潮州地區的戲曲底蘊濃厚,潮劇又開啟了黃金時期,出現了第二代“五朵金花”,分別是吳玲兒、蔡明暉、孫少華、鄭小霞、吳楚珊這五人,她們使得潮劇迅速的發展。
但是這種狀況只維持了十年,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沖擊,再加上市場經濟的制約,潮劇又開始走向衰落,并且直接從黃金時代衰落到了末法時代,甚至有些瀕臨滅絕的危險。
近幾年來,當地政府也開始重視潮劇藝術的發展,潮劇現在已經慢慢的“活了”過來,雖然比不上前兩次的黃金時代,但是也比前些年強了不少。不過現在潮劇面對最大的問題,也是戲曲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年輕人喜歡并且愛上戲曲文化。
不知道幾經波折都屹然不倒的潮劇,能否打破這個現狀呢?
謝邀,潮劇的發展也還是可以的,潮汕揭三市、還有詔安等地依舊流行。這歸功于以下幾點:
1.宗族烙印和傳統民俗的影響。好多人都抨擊宗族文化和傳統民俗啊,仿佛這些就等于落后保守。但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我想至少潮劇就得益于此。每年年尾的謝神,請戲班唱戲是必須的。每個村子必須有個戲臺,一到大節慶就唱個三五天。所以潮劇面臨的困境相較其他的劇種小一些。
2.潮汕民系的家鄉情節。這對于那些長期在外的潮汕人而言比較常見。因為在外面,家鄉的一些都會格外懷念。香港的潮劇發展也是不錯的,許云波先生就是香港潮劇表演藝術家,因為潮汕人香港也多,洪妙師傅等老一輩潮劇藝術家甚至都去過東南亞表演潮劇謀生。潮人的家鄉情懷較之其他民系真的濃烈了很多。潮劇的傳播和生根就是如此。
3.潮劇的生活氣息濃厚。潮劇重生、旦、丑,凈相對薄弱。因為生旦丑與百姓生活最貼近。潮劇丑角就多達10種,丑角的夸張了的生活化的表演,老百姓是最喜歡的,《柴房會》中李老三遇見鬼后的反應,就被演員以梯子功演繹得很生活化、真實而貼近民眾。而生角、旦角,潮劇也更重小生、花旦和青衣,畢竟省尾國角的潮汕大地不興那么多帝王將相的故事,生活化才是潮劇賴以生存的法則。洪妙大師反串老旦之所以生動形象,離不開他對潮汕眾多老婦人的細心觀察,表演自然就富于生活氣息了。所以,因為貼近生活,潮劇才得以在沖擊下生存。
but,潮劇也是戲曲一種,盡管發展比其他劇種境況好些,但也是堪憂的。原因有二。
1、年輕人傳承無力。現在潮劇的小生,正被越來越多女演員演著。這不是一個好現象,證明年輕人,特別是男生,對于戲曲的興趣是很低的。雖然小生比較文雅,女生反串亦可,但是終究這是一個男性行當,男性唱腔與之才是最匹配的。只有男演員后繼有人,這個行當發展才會更有力。而潮劇引以為傲的丑角也是堪憂,丑角對于身體磨煉十分重視,基本功要十分扎實才能完成各種特技動作。折扇功、梯子功等絕技都是要千錘百煉的。年輕人怕苦啊。從唱腔看,潮劇極富特色的活五調,難學難精,范澤華老師唱得公認最好,但是已經沒有人能在活五調上演繹出老一輩的風采了。姚璇秋、范澤華、方展榮等大師引領的潮劇輝煌也是難以再現了。青年人,很難耐住寂寞去臺下十年功的。
2.現代生活的沖擊,老話題了,就不解釋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社社慶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社社慶活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