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大班音樂活動與戲曲表演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大班音樂活動與戲曲表演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紹劇
紹劇,即紹興亂彈,俗稱紹興大班。興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間。唱辭以七字齊言對偶為基礎,有獨立完整的唱調,即[三、五、七]與[二凡]。劇作內容多為忠奸爭斗、征戰殺伐之事。焦循《花都農譚》謂“其事多忠、孝、節、義,足以動人;其詞直質,雖婦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氣為之動蕩。”30年代稱“越劇”,1950年定為“紹劇”。流行于紹興、寧波、杭州、嘉興、湖州及上海一帶。
2.新昌調腔
明代,越地出現調腔,俗稱高腔或高調。張岱《陶庵夢憶》所云之朱楚生者,即為當時著名之調腔戲演員,調腔流行于舊紹興府、臺州府所屬各縣和寧波、舟山、溫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區。曲牌體、唱腔有調腔、昆腔、四平,以調腔為主,并有幫腔,是紹興地區唯一以南北曲為劇本,曲調體系的劇種。民國以后,各地的調腔演出活動浙趨減少,至1959年,新昌縣成立專業高腔劇團,調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載典籍。
#了不起的城市#
紹興戲曲是傳統戲曲藝術的重鎮。傳統綿長,劇種、曲種多樣,聲之腔、唱調豐富,劇作、劇論高超,作家、藝人輩出,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了不起的城市#
紹劇:
紹劇,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1950年定名為紹劇。它是中國漢族的戲曲劇種,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杭州地區及上海一帶。紹劇是浙江三大劇種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400多個劇目。 紹劇以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獷樸實的音樂、豪放灑脫的表演和文武兼備等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悟空戲獨樹一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電影后,發行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曾風靡全國,聲播海外。
蓮花落:
蓮花落,又稱“落離蓮”或“搖錢樹”,是一種中國傳統曲藝藝術,流行于京、津、冀等地;是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其內容多為勸世文,以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于樂,淳化民風之功能,在廬陵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 經省專家論證后上報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由于種種原因,新干“蓮花落”瀕危,現代人知之甚少。代表作品有《鬧稽山》、《珍珠塔》、《萬花樓》、《夫妻格水》、《娘家節詩》等。
#了不起的城市紹興#
紹興戲曲是傳統戲曲藝術的重鎮。傳統綿長,劇種、曲種多樣,聲之腔、唱調豐富,劇作、劇論高超,作家、藝人輩出,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唐時,越州即有參軍戲。皆當時文士所作,其詞為五、六、七言。今尚存《羅口貢曲》6首。南宋,主要演出諸宮調及雜劇,曲藝則數鼓詞。洪邁《夷堅志》載有越地演唱諸宮調的內容。雜劇流行于越州民間,或為祭神而演。王十朋《梅溪集》有"剡之市人,以崇奉東岳為名,設盜跖以戲先圣"等語。鼓詞為宋時越中主要曲藝形式。陸游有詩《小舟游近村· 舍舟步歸》,敘"拊鼓盲翁"說唱蔡伯喈故事的情狀。其時,紹興城鄉演出活動頻繁,陸游晚年回紹興里居所寫詩中,多有詠及。當時,已有本地的"村伶"村伶還組班演出。這種演出,為不誤耕作,多在夜間,極受農民歡迎。陸游詩云:"老伶頭已白,相識不論年。時出隨童稚,猶能習管弦。""野寺無晨粥,村伶有夜場。""空巷看競渡,倒社觀戲場。" 戲文入元,與北曲元雜劇對稱而名為南戲。由余姚籍為主的“戲文子弟”以余姚方言及聲腔演唱的南戲稱余姚腔。余姚腔流行于江蘇的常州、潤洲(鎮江)、揚州、徐州及安徽的池州(貴池)、太平(當涂)等地。明萬歷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86-1597),“紹興梨園”、“余姚梨園”、“紹興戲子”以余姚腔多次演出于上海豫園等地。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昆腔由吳中一帶迅速傳播到江浙各地。萬歷年間(1573~1620),昆腔大見流行,越中士大夫紛紛組成家班、女戲,聲勢頗盛。以后家班幾經更迭,有的演員在脫離家班后,加入民間班社。其時,演出重視伴奏及服飾、化妝,且部分使用燈彩布景。明末,興調腔,其時,目連戲自成一系。清康熙、乾隆年間(1662~1795),亂彈起,與調腔并行,其后,鸚歌班出;咸豐、同治時(1851~1874),嵊縣“落地唱書”勃起,清末衍化為小歌班,民國初發展為紹興文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源于亂彈的紹劇及出自紹興文戲的越劇均得到長足發展。
著名戲名 聽語音
紹劇,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斗》、《吊無常》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大班音樂活動與戲曲表演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大班音樂活動與戲曲表演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