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賞析活動推文標題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音樂賞析活動推文標題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謝邀。
首先,這片子是在很久之前看的,大概時間流逝很多細節都已經記不大清楚,又因為其他原因后來也沒有機會再重溫,但其中的大致現在想想還能略知一二,簡單講講。
戰爭無情,人情世故世態炎涼。
哥哥帶著年幼的妹妹一起生活,瞞著媽媽過世的消息,裝作媽媽還在,哄妹妹開心,去親戚家偷偷把媽媽的骨灰放在外面,親戚吃飯他們喝湯,拿他們母親衣服換來的白米飯卻不讓他們吃,寄人籬下的生活他們已成親戚的累贅。
他們在雨中打著破爛的油紙傘開開心心唱著歌,給父親寫信無依無靠卻又心存希望。也許父親早就在戰爭中和母親團聚了。小小的一盒水果糖,他一顆也沒舍得吃,用水放進糖盒里給妹妹喝,晚上妹妹哭被阿姨嫌棄他像媽媽一樣背著妹妹散步哄妹妹睡覺。
他們沒有生活來源,去偷東西被抓到打得滿身傷痕,少年的委屈少年的淚水,漫漫人海他們的存在多卑微,他只是一個少年只是一個哥哥而已。他趁著戰爭去偷東西,戰火不斷他喊著“炸吧炸吧”他的心愿就是趁著戰火能偷到好吃的,有用的東西。他是否愛上了戰爭,或許他只是不想一個人痛苦。妹妹長期虛弱奄奄一息分不清泥團和飯團,分不清彈珠和糖吃了最后一口西瓜再也沒有醒來。他抱著妹妹骨瘦如柴的尸體,母親不在了父親不在了,妹妹不在了,戰爭結束了,他什么也沒有了。妹妹吃過的西瓜爬滿了螞蟻,他們命如草芥連螞蟻都不如。
“螢火蟲之墓”這個名字,不僅僅是指節子將大量死去的螢火蟲埋進自己挖的土坑里,還暗示了節子的母親,節子還有誠田死后的悲慘。被炸死的節子的母親被人扔進了萬人坑之中,死在街頭的誠田或許同樣會像那些無性無名的螢火蟲一樣被扔在一方土坑里,這一點我們從保潔人員發現誠田尸體時輕蔑無奈的口氣中就能推斷得出來。
每天的每天,有太多像誠田這樣餓死街頭的孩子,螢火蟲一般,他們窮盡短暫的一生努力生存終究還是無法于世上立足…
“哥哥,謝謝你。”媽媽死了,小節死了,爸爸死了,清太也死了,大家都幸福過。
影片結束了,反思但卻不會停止。
幾年前剛看完《螢火蟲之墓》哭的稀里嘩啦,但現在回頭想想,這部電影真的很一般,豆瓣8.7的高分太虛。
《螢火蟲之墓》是一部反戰電影,但其對待戰爭的態度非常曖昧。電影中一味表現日本人民承受的痛苦,卻從未對這場戰爭追根溯源,對軍國主義的批判更是沒有。
作為受害者的我們,完全無法認同電影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態度。
可能有人覺得我多慮了,但拋開影片背景,這部電影也很難稱得上高水準。
影片講述了在二戰后期的神戶,因空襲而失去母親被親戚家領養的哥哥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在臨組的(二戰時期為統治當時的人們而設立的機構)統治下,遠離人們,藏在一個洞穴里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漸漸走向死亡的故事。
從影片介紹來看,講的就是兄妹二人的“荒島生存。”這部電影成功在煽情,煽情來源于結尾的悲劇,但迷影認為造成這一悲劇的不是戰爭,而是小女孩的哥哥。
節子的哥哥沒有任何生存技能,但自尊心卻很強。本可以寄宿在姨媽家,幫姨媽家干干活,雖然受些白眼,也不至于餓肚子。
但哥哥為了自己的自尊帶著節子離開了這個生存的保障,開始自己的作死之路。
其實就算在山洞生活,只要規劃的好,哥哥出去給人做做活什么的,努力營生,也不會有餓死的風險。可偏偏哥哥沒有任何生存能力,害的妹妹受累。到最后堅持不下去了,也不知道尋求大人的幫助,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螢火蟲之墓》就是那種為了煽情而煽情的電影,以前不懂事會被感動到,現在不會了。
看完點個贊再走嘛??
瀉藥!!
剛剛看完了電影,故事的開頭說的是昭和二十年,百度之后才知道,那是1945年。
題主說不考慮政治環境,那,是不可能的。
看完之后,怎么說呢,沒有留下一滴眼淚,有的只是無盡的心酸和冷漠。
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在戰爭中掙扎生存最后走向死亡的命運。而造成這一切根源則是他們國家瘋狂侵略他國之后,被反擊時的平民的遭遇。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此,戰爭罪犯發起的戰爭,卻要一個四歲的小孩子去承擔后果。
影片中,小姑娘是天真無邪的,可是,小小的年紀遭遇的卻是這樣的命運。而這時,他們確認為美國是侵略者,是破壞他們家園的人。殊不知,他們的父輩在別人的家園,尤其是中國的大地上大肆的屠殺與破壞,干的是畜生都不如的勾當。
但是,這所有的一切都沒有辦法和這個4歲的小姑娘說明白。在他們的父輩在別的國家瘋狂造孽時,他們自己的妻兒也受到了牽連。或許,這就叫因果報應吧。戰爭年代,極度的物資匱乏也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正是這種冷漠最終把他們兄妹倆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在他們成人的眼里,為了這個國家“圣戰“做工的人才有資格吃干飯,而小孩子只能吃稀得。而且,在后方的人也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他們的國家做著貢獻。
雖然有很多的人說戰爭只是幾個軍方頭子發起的,他們平民是無辜的。每每聽到這樣的論調,氣就不打一處來,難道他們侵略別國時的衣服、糧食、醫療用品等等一切后援物資不都是這些人口中的平民制造的?雖然他們不是戰爭主力,那也是幫兇!!是劊子手的幫兇!!
最后,小姑娘死了,原因很簡單。你可以說是餓死的也可以說是病死的。看到這兒,我想到了《1942》,想到了同樣命運悲慘的中國小姑娘。但是,好歹的中國小姑娘還有個陌生人老爺爺(張國立飾演)湊成了祖孫倆。我相信,只要是能有一口吃的,張國立扮演的老爺爺就不會餓死那個小姑娘,單單就這一點來說,日本他們還算人么?
到此為止吧,
對于日本人
你還能說什么?
作為吉卜力工作室的三巨頭之一(其余兩位則是宮崎駿和鈴木敏夫),高畑勛在自個兒的創作生涯中都一直秉承著自己的創作理念,區別于宮崎駿的奇幻瑰麗,高導的風格更加傾向于日常生活的場景,作品多以涓涓細流來逐一敲擊觀眾的內心。
比如《歲月的童話》,《百變貍貓》,《我的鄰居山田君》,《輝夜姬物語》等等均一都是如此。相比之下,《螢火蟲之墓》就會顯得有點兒“激進”,不太像高畑勛往常的作品風了,因為劇情畫面實在太過凄厲,甚至有點兒讓人毛骨悚然了。
下面拾部君就為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這部動畫的幾個關注點:
首先,這并不是一部能討中國民眾喜愛的動畫,故事的背景設定在二戰末期的日本上方,也就是1945年的那個夏天。
一方面,高畑勛用了一場凄厲的劇情,加之慘不忍睹的畫面來描繪戰爭的殘酷,在一定程度上呼吁了和平的到來。
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出于高畑勛看來他也只是如實的描繪出了彼時日本島國上居民對待戰爭所揣懷的憧憬,希望家人能夠在這一場戰爭中凱旋而歸吧,但真的不好意思,在那些年頭里面,我們的國家可正遭到日本帝國的侵襲。那么這種所謂的“如實描繪”也僅會帶給人們一種對這部動畫“關于戰爭問題不完全反思”的認識。
而這也是后來人多番批判這部動畫的原因所在。
其次,在《螢火蟲之墓》這部作品里頭,雖說我們能夠看到眾多凄慘的畫面,但同一時間,這部動畫又營造了一位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男主角色。
這位男主對自家妹妹的照顧是全心全意的,在劇情中的每一步的表現都似乎是全為她著想的(不僅在媽媽逝世之后獨自的杠起這一心理壓力,還時常的去為妹妹遭到的欺負以及內心的悲憐做出正義的舉動)。
但是,這位大哥哥卻自始至終都沒有聽得進去旁人的話,也對自己于生活當中所見到的“勞活生計”,做出有意忽略的行為。
生活花費上確實甚為節儉,媽媽存留給他們的7000塊,用了一大輪還剩下3000塊在賬戶上。
但是啊,這位哥哥卻一直都沒有提出來,看到妹妹那般被餓得體無完膚的樣子,臉色也變得異常的蒼白,背部也長滿了因為營養不良而結出的紅斑的時候。這位哥哥也只是選擇了去偷東西,甚至因為美軍空襲會使得大片居民離開原本住所的行為誘因,詭異般的對這樣的襲擊產生了期盼。。
直至最后妹妹的病癥陷入到了無可挽回的程度,這位哥哥才作出了將那3000塊存款提取出來購買養料的舉動,不過除此之外,也并未改變他的那種“不愿去干活”的想法。
原本《螢火蟲之墓》可以是一部通過對戰爭帶給人們何等殘酷苦痛,并用以觀眾對和平萌生向往之情的創作,也可以是一部用以描繪在一個顛沛流離的年代,兩兄妹之間的那一份至真的感情,用以饞補觀眾們枯竭已久的那份心靈。
但可惜的是,這兩種催淚的創作因素都毫不留情的被這位大男主的那一陣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所摧毀了。其直接的效果,也就是將這部創作引向了另一極端,用以描繪人性當中的無知,以及無知可能帶來的悲慘命運。
難道不是嗎?每當看到男主因為自以為的正義,而逐漸將其妹妹引導向死亡的時候,拾部君有的也僅是憤怒。這樣一部戲,怎么叫人感動落淚呢?
高畑勛導演的這部創作,或許壓根就是對人類無知的一種譴責,而讓拾部君篤信這一點猜測的可不僅僅是男主的那般細思極恐的行為,另外還有這部創作上映的那個年代,1988年,正值日本經濟泡沫發展到最高峰的時間啊,每一位居民都生活在紙醉金迷的社會圖景當中, 認為自己彼時的行為能夠讓自己在可預見的未來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一勞永逸的夢想。
在這一維度來看,這部創作也頗有《阿基拉》這部動畫的味道,可是視作為對日本居民的無知行為的一種譴責。
如是說來,在民眾行為“無知”的這一基礎認識下,那么影片當中各色人物的那種對戰爭的憧憬可否看作為“對戰爭的反諷”呢?如果真能夠此般去看,那么這部高畑勛的這部創作還應當被中國動漫迷謾罵嗎?
如果覺得拾部君的回復對你們有幫助,麻煩給我點個“贊”吧!
關注【拾部動漫】,每天推送有態度的動漫推文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賞析活動推文標題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賞析活動推文標題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