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活動取得成果的原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音樂活動取得成果的原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謝邀答。
音樂的起源和發展
遠古時期,人們通過發出各種聲音進行交流;在勞動中通過發出有節奏的、系統性的勞動號子相互激勵,個體之間進行協調;當人們慶祝收獲分享成果時,發出歡呼,敲打石器木器,表達喜悅之情。這些就是音樂的雛形。它是和語言同時產生,或者說是和語言藝術同時產生的。
隨著音樂知識的不斷積累,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一樣,成為人們重要的精神活動和精神食糧。
我們欣賞創作音樂,會把我們帶到一個特定的藝術境界,激發起我們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感情的波瀾。有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我們百聽不厭,是因為它能不斷地激發我們的情感,給我們精神上的享受,使我們體會到愉悅和舒適或者幫助我們發泄掉心中的消極情緒。
不同文明之間的音樂藝術的差異
由于地理條件的不同,導致世界各文明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又影響了音樂藝術風格的不同。不同文明特有的音樂藝術和其他藝術相互影響,造就了我們這個星球上各種各樣的,精彩紛呈的文化。
歐洲的采集和狩獵文明形成了節奏緊湊、歡快流暢為主要特征的音樂;蒙古游牧文明形成了粗獷高亢為主要特征的音樂;中國的農耕文明形成了舒緩雅致為主要特征的音樂等等。
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聯系和影響
音樂藝術是通過有組織的聲音,或者說音調音符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所有藝術形式都是通過意象來表達思想情感的。比如繪畫是用線條、色彩、構圖來構成意象;舞蹈是用動作和表情構成意象;文學是用詞句構成意象;戲曲是用音樂、舞蹈、文學、布景臉譜還用到了繪畫等綜合起來構成意象……
音樂、舞蹈、文學等這些藝術形式在通過意象表達情感意境時并不是獨立隔絕的,而是相互影響的。比如我們在聽民樂《春江花月夜》時眼前會浮現出春江花月夜的畫面;詩人會詩興大發賦詩一首;舞蹈家會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
舞蹈和音樂的聯系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理解。就拿音樂和文學來說,我國古代是“詩歌”不分的。為了便于人們傳唱,當時的《詩經》都是配有曲子的;《樂府詩集》里的詩也配有音樂,所以才叫樂府詩集;詞人作的詞,其實是為曲牌填的詞,也就是為曲子作的歌詞;元曲更好理解,就是為元代的曲子填的歌詞或者說戲詞。
我國古代詩畫又是不分的,古代的很多大詩人同時又是大畫家,比如說王維,以至于我們幾乎在每幅古畫上都能找到提詩。
詩歌不分,詩畫不分,那畫和歌也就是不分的了。從中你就可以大概了解到這些藝術形式之間的相互緊密聯系和影響。
當你平心靜氣,聆聽綠滿原野大地、百花齊放、百鳥爭嗚、蝶舞燕飛、雁鳴聲聲、溪水潺潺、江河怒吼、海浪洶涌、輕浪拍岸、人世歡樂、坎坎坎坎、顛沛流離、春夏秋冬、白雪春色、秋雨聲聲、春花秋實、雪山森林等等,等等;這些聲音在彈奏心靈,音樂就是這彈奏的回聲,因源于自然,它對其他藝術形式的影響和啟示如源如流,源遠流長;聽貝多芬是勵志振憾的美感力量,聽馬賽曲是法國大革命的腳步聲,聽四面埋伏是鼓角爭鳴,聽梁祝是千古愛之絕唱,聽小路是對愛人的祝福回歸的盼望期寄,遠悠與回家的音樂起,始知心聲的表達,聽義勇軍進行曲是中華民族的抗爭不屈和前進的腳步聲,太多太多,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更是燦若群星,多不勝數。謝邀,隨感參考。
音樂源于遠古時代人類生產勞動中所喊的號子,以及為了表達對收獲和分享成果的喜悅之情,而敲擊石器、木器等而發出的特殊聲音。它具有較強的感情色彩及抽象性,可抒發性情、修心養性、陶冶情操等。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已與多種文化相互融合、交相輝映。
在文學方面如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后來的《漢樂府》及唐詩、宋詞、元曲都是配有曲調可以歌唱的經典。這些文學作品利用音樂的感情性特征,再配以相應的詞,使其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強烈,從而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
舞蹈、戲曲更是與音樂緊密相連,以致與從西方傳入的舞劇、音樂劇更是將音樂藝術運用到了極致。
書畫、文學創作、太極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以及現代影視劇等,都有音樂的影子,音樂已無處不在,它的融入既豐富了其他文化,也使自身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發展。
國人自古以“琴棋書畫”觀其才華,而今這已成為修身養性的良方。由此可見音樂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優美舒緩的樂曲使人身心愉悅、鏗鏘激昂的旋律催人奮進、浩渺空靈的聲響發人深思、悲壯凄涼之樂令人動容。音樂源于生活,只有熱愛生命,認真生活者才能用心感受音樂之美、之圣、之強。
首先,音樂是部分,藝術為整體,部分的發展是可以推動整體的發展的,而且有時部分的發展方向可能會為整體或其它藝術形式的發展趨勢與思路提供借鑒,推動藝術系統整體發展。比如,有些音樂融合方式同樣適用于繪畫、建筑等。
其次,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都屬于我們的表達方式,主體一致,那么在思想文化層面就有共同的想法,一個藝術形式上的觀念也會影響到其他藝術。
張國榮,華語男歌手,演員,音樂人。1956年9月12日出于香港,1977年在香港正式出道,音樂方面代表作有:《風繼續吹》,《當年情》,《Monica》等等。 影視代表作品有:《霸王別姫》,《阿飛正傳》,《倩女幽魂》等等
說起張國榮音樂方面成就如下:1983年以《風繼續吹》成名。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壇第一支同獲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勁歌金曲的舞曲。 1986年、1987年獲勁歌金曲金獎;之后憑借專輯《愛慕》、《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成為首位打入韓國音樂市場的粵語歌手,并打破華語唱片在韓國的銷量紀錄,1988年、1989年獲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1999年獲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2000年獲CCTV-MTV音樂盛典亞洲最杰出藝人獎。2010年入選美國CNN評出的“過去50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樂團”。其音樂成就更是華人樂壇許多歌手一生都未曾達到過的。
音樂、娛樂話題歡迎關注交流!本文由【治愈小音館】原創首發于悟空問答,轉載請聯系,謝謝!
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張國榮的歌是上高中的時候,聽的《當愛已成往事》,那時候不懂欣賞歌手的唱功,只是單純的覺得這個歌很好聽,我高中同學又像我推薦了《風繼續吹》和《共同度過》,這兩首歌我當時聽都沒聽完就關掉了,這種曲風和張國榮當時的唱歌方式對于那個年紀的我好像不太能接受,畢竟那時候我才十幾歲,還在聽臺灣的流行歌曲,明顯覺得這種老歌已經過時了。
工作幾年之后,我慢慢不再聽流行歌曲,去KTV也不知道唱什么,就是這樣平平淡淡的時候我又翻出那首《當愛已成往事》,這次我看的是張國榮跨越97演唱會現場版-《啼笑姻緣》加《當愛已成往事》,當張國榮唱到那一句“藕絲已斷,玉鏡有裂痕,恩愛頓成怨憤…”的時候,光影晃動中,他輕輕的閉上眼睛,帶著絕望和痛心的表情瞬間打動了我。后來我找出張國榮歌曲來聽,一首接一首,我發現哥哥前期和后期的聲音不太一樣,前期聲音比較亮,像《倩女幽魂》《當年情》啊,都是聲音洪亮,百轉千回,復出歌壇后音低沉沙啞好多,聲音不如從前洪亮飽滿,但是他對歌曲細枝末節的技巧處理卻更加純熟,他的顫音和尾音絕對是一絕,誰也模仿不來。其次后期他更重視歌曲的感情,很多歌手翻唱他的歌都感覺不是那么回事兒,也許就是哥哥唱每一首歌的時候,投入的感情是誰也學不來的。
哥哥的音色特別好,音域又寬,別人認為有難度,而需要用到某種嗓音技巧過渡的地方他很少見。怎么說呢?我覺得唱歌一如寫文章,好的文章需要過多的炫技嗎?靠的是文章內涵,靠紙端筆尖抒發的情感,靠清晰的文理和文字功力吧。注意:文字功力可不是單純的文字技巧。過多的炫技,只能叫華而不實,言之無物。
好的唱功亦如是,用在演唱上,有好的音色,好的音準,好的感情處理,能讓人們有共鳴,把恰到好處的歌唱技巧用于演唱中卻化之于無形。別讓人聽到一支歌,不是享受歌曲本身的意境,而是關注到某處技巧真炫,如是這樣,只能說演唱者不是大家。所謂大巧不工,正是此理。哥哥這點做的最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活動取得成果的原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活動取得成果的原因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