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歌唱音樂活動的意義和目的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歌唱音樂活動的意義和目的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論語》中,有兩處記載孔子評價音樂的文字,一處是: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xī)如也;從之,純如也,曒(jiǎo)如也,繹如也,以成。”另一處是:子謂《韶》:“盡美也,又盡善也。”謂《武》:“盡美也,未盡善也。”
這兩單的大體意思是: 孔子與魯國樂官談論音樂,說:“演奏音樂的規律其實是可以掌握的:開始的時候,整齊而合乎音律;展開以后,音調純正和諧,音節分明,悠揚悅耳而又連綿不斷,然后完成。” 孔子評價《韶》樂時說:“藝術形式很美,思想內容也很好。”評論《武》樂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思想內容稍差一些。”
這兩章講得都是與音樂相關的內容,前者是孔子與魯大師討論音樂的基本規律,后者是孔子對《韶》和《武》兩支音樂所作的評論。由這兩段談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音樂造詣很高,他不僅精通音律,而且認為,好的音樂不但要做到藝術形式“美”,還要做到思想內容“善”,這一理論延續到今天,仍然可以做為評價音樂作品的一條重要標準。我們欣賞一支曲子,不但要用耳朵去感受音樂的音調、節奏、韻律之美,而且要調動聯想和想象,去體會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感情。
我對樂理知識一竅不通,但是我知道,音樂是審美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從古到今,凡是有學校的地方,音樂都是一門必修課,在孔子那里,“樂”就“六藝”教學內容之一。學習音樂的目的不在于讓每一名學生都成為音樂家,而是為了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審美情趣。不僅如此,音樂還能豐富人的業余生活,開啟人的智慧,啟發人進行創造性思維。被稱為“航天之父”、“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的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聽音樂是他業余時間主要的休閑方式。他認為,音樂引發了他幸福的聯想,“音樂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廣闊的思維方法。是音樂讓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更寬一點、活一點。”
前些日子,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通知,要求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 + 1項目”,即通過學校組織的課內外體育、藝術教育的教學和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和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當然,這里所說的一項藝術特長,既可以是音樂方面的,也可以是美術方面的,這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對學生個性、特長的尊重。但是,令我們不容樂觀的是,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可能在落實這一要求時大打折扣,他們既缺乏這方面的師資,也缺乏必要的設備。還有一些學校,由于音體美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學校人為地把這些科目當成了副科,課時往往被語、數、外等主科擠占,從而造成許多學生初中畢業后體質下降,學生只認識“A、B、C”,不懂得“刀、來、米”。
音樂不僅對陶冶人的情操發揮著重大作用,有時候某些音樂還可能成為時代的最強音,具有振奮人心、摧人上進和藝術感染力。比如創作于抗戰時期著名的《黃河大合唱》,音調慷慨激昂,歌詞鏗鏘有力,顯示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日本為帝國主義的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從而大大激發了人們的抗日斗志,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孔子對《韶》和《武》兩支音樂作出的不同評價,就是因為兩支音樂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精神。孔子說《武》“不盡善”,可能是由于《武》所表現的內容多“殺伐之聲,故未盡善。”(《論語正義》)
一些經典音樂或歌曲,如《東方紅》、《我的祖國》、《團結就是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小白楊》等,風格形式多樣,旋律優美動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新中國的奮斗歷程,歌曲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不屈不撓、奮發向上、勇于開拓的精神,正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象征。唱著這樣的歌曲,欣賞著這樣的音樂,可以大大增強民族凝聚力,使我們永葆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全力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的中國夢的事業中去。這比起學唱那些纏纏綿綿,令人昏昏欲睡、意志消沉的情感小調,不知要發揮多大作用。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
指揮,要顧及到每個聲部,是整個樂團中最難的角色,有的細節可能稍微處理不好忘記給一個聲部就可能會發生錯拍,反復錯誤等舞臺事故的問題,想要達到這個視頻里那些指揮的高度幾乎是不可能,除非你真的很優秀,別看他們一個個吊兒郎當的,實際上每演出一首樂曲他的思維方式每時每刻都在轉換,可能一瞬間就要想到上百個點,一首樂曲下來他的受累程度不亞于你參加一場高考,但是他的思想,信仰,緊張感就會把他帶回正軌,到演出后可能才會感覺到累
音樂指揮家是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
音樂指揮家在臺上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提示演奏員。一部作品常常規模龐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譜的同時記住所有排練時要求的所有細節,這時,指揮在臺上的手勢會起到提示作用。
二、決定一些無法定量的處理。比如,演奏員記得某處指揮要求漸慢或漸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從哪里開始慢,到哪里回到原來的速度等等這些,是無法量化在譜面上的,只能看指揮臨場的表達,因為藝術是需要情緒的,不是寫下來就行了的。
三、臨場發揮。演出,本身會讓人處于一種亢奮的狀態中,指揮常常在演出中迸發出排練時沒有過的激情和想法,所以,演奏者必須注意指揮在臺上的動作,并且要和指揮配合默契,一旦指揮出現了排練中沒有的處理,演奏者反應要快,要立即表現出來。這種臨場發揮常常是相當精彩且不可復得的。
四、表現性,增強作品感染力。這一點并不是所有指揮都有,指揮各有各的風格,有的指揮看上去沉默,熱情都在心里和手上,有的指揮則表演性很強,在音樂傳達感情的同時,指揮自己也在用形體動作給觀眾傳達著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有的指揮確實有指揮給觀眾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擴展資料:
指揮棒是絕大多數指揮的必備,它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力,并起到節拍器等許多功能。指揮棒最理想者的條件為:木質、質輕、有一定的韌性、棒體直且被涂成白色等。
指揮棒 zhǐ huī bànɡ baton。一般來講,制作指揮棒有比較嚴格的條件要求,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是棗木和烏木的,作工很不講究,有很多棒體和手柄只需少許力量就能脫離,選購時應注意。
指揮棒始見于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制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主要是對節奏的強調,并且被賦予濃烈的宗教意義。而今天較常用的指揮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Louis Spohr, 1784 年4月5日—— 1859年10月22日)引進使用。在此之前,指揮家并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而在很多歐洲地區,指揮棒至今仍被稱為“節奏棒”。
小編是四川音樂學院的畢業生,簡單的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今年,趙雷的一首《成都》火遍了大江南北,這首動聽的歌曲聽起來悠揚婉轉,直擊心脾,很多小伙伴紛紛表示“此生”一定要到成都看看。那么音樂到底有怎樣的力量,讓人能夠如此的心靈釋放、情感迸發呢?
音樂屬于藝術的范疇,是一種反應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藝術。不僅如此,音樂還被認為是所有藝術形式中,最擅長于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形式之一。
音樂的最基本元素是音,它雖不能像文字,像圖畫一樣明確、只管的表達情感,但卻可以通過其他形式做到。
音波圖▲
音樂的四要素:節奏、旋律、和聲、音色。
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
旋律:聲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的、有節奏的和諧運動。旋律是樂曲的基礎,樂曲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它表現出來的。
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音色:是指聲音的感覺特性。簡單的理解就是成龍的聲音和張杰的聲音一聽就能聽出來不同。
音樂有了基本四要素便可以用,旋律的差別,節奏的快慢,聲音的高低強弱,和聲的變化,以及音色的不同等方法來表現其情感。或莊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
例如以大調表示愉快、雄壯,小調表示悲哀、憂郁;緊張而短促的節奏表現奮發激怒,和緩而悠長的節奏表現婉轉柔和,音高且強為熱情,音低而弱為沉靜;不協和音表示奮斗爭執,協和音表示和平寧靜;小號表現戰爭,雙簧管表現田園等等。
也有人認為:音樂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印象結構與個人情感,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于動力性的過程。
在某種程度上說:人一生的跌宕起伏、喜怒哀樂,不正和音樂的抑揚頓挫、曲折婉轉一樣嗎。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歌唱音樂活動的意義和目的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歌唱音樂活動的意義和目的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