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孔子文廟音樂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孔子文廟音樂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希望提問題時如果涉及歷史人物,不要輕易使用“偉大”、“XX家”之類的名詞;因為有些人他不配享受這些詞匯。如果說孔子在教學方面的觀點多少有點可取之處的話,那么他的其它理論則是腐朽的、沒落的封建文化的糟粕,這是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成立后就已經作出的定論;任何個人的觀點、喜好,只代表他(她)個人,不能代表歷史的決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儒教的主要創始人。
他三十歲左右,開始辦私學。五十歲時,在魯國從政。后因官場不順,又棄官從教,率弟子周游列國,走到哪兒,私學就辦到哪兒,返回魯國時,已68歲。從此,專門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的成就,一是辦私學,任教四十余年,培養了大批學子,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二是作《春秋》、編輯古藉。其代表作是《論語》和《春秋》。《論語》是孔子與弟子的語錄集,由弟子編寫而成。《春秋》是魯國編年史,由孔子修訂而成。孔子一生述而不作,《論語》是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儒教經典,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中,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核心。因為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符合了封建王朝統治的需要,在孔子死后,從魯哀公封孔子為“尼父”起,除秦始皇焚書坑儒外,受到了歷代封建王朝的推崇和追封,漢平帝褒孔子為成宣尼公,唐太宗封其為先圣,宋真宗封其為玄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其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封其為至圣先師。最嚇人的,是清順治一口氣念不完的封號:大成至圣文宣先師。紀念孔子的文廟,更是遍布全國各地。孔老夫子有生之年,曾被人譏諷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大概做夢也想不到,死后卻獲如此殊榮,孔子在天之靈如若有知,定當感激涕零。
孔子的教育思想特色,主要體現在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上,重在德育教育。
在治國理政上,孔子認為道德教育,是立國之本,“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在育人上,他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認為人生下來,人性是相近的;而習慣、行為品德卻各不相同,是后天受到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他致力于以培養完善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竭力主張“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孔子教學的主要科目;《詩》、《書》、《禮》、《樂》、《易》、《春秋》“六書”,是其基本教材。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宋朝朱熹的《朱子語類》中有句話,叫做“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句話是誰說的,評價是不是夸大其詞,我們暫且不論,起碼,孔子創立的儒教思想文化,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其既有封建文化的糟粕,也有傳統文化的精華。科學的態度,是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孔子文廟音樂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孔子文廟音樂活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