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音樂的創(chuàng)編活動現狀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音樂的創(chuàng)編活動現狀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將廣場舞和踏歌相提并論是一種牽強附會,甚至不妨說,是廣場舞愛好者對自己爭議性活動的一種辯護技巧。
古代的踏歌最大的特點,一是群眾性,二是聯歡性質,三是載歌載舞,即興發(fā)揮,四是時間地點的嚴格選擇。
所謂群眾性不光指參與的人數眾多,更指參加者和圍觀者不分,互相互動且相互加入,唐代中書令閻知微出使突厥時曾和突厥兵一起踏歌“萬歲樂”于趙州城下,受到守將譴責,但譴責的是其敵我不分的態(tài)度,而踏歌的形式就是這樣的,同樣,汪倫踏歌送李白,一路載歌載舞,也有邀請李白共舞的意思。廣場舞的參與者是基本固定的,圍觀者非但與之互動缺乏,甚至可能彼此敵視、沖突,算什么踏歌?
所謂聯歡性質,是指踏歌具有大狂歡的性質,大規(guī)模踏歌活動往往帶有“與民同樂”的性質,小規(guī)模的踏歌則是小規(guī)模的狂歡,不論規(guī)模大小,共同的特點是全體在場者的興高采烈,而不僅僅是跳舞者自己的高興,更不是將一群人的高興建立在另一群人的不高興基礎上。
所謂即興發(fā)揮,是指踏歌雖有時有特定的曲牌、腔調和形式,但一般強調即興發(fā)揮,盡興為主,不但歌舞動作隨意,且伴奏、詞曲也都是隨性而為,甚至沒有樂器,鼓掌跺腳也可以(踏歌的“踏”就是跺腳為跳舞打節(jié)奏),廣場舞如果離了高音喇叭播出的高分貝音樂,還是廣場舞么?
所謂時間地點的嚴格選擇,指踏歌如在稠人廣眾或鬧市舉行,一般都在特定的節(jié)日,并得到官方諸如“金吾不禁”之類許可,甚至大人物親自參加、參觀,而倘若是平常日子踏歌,一般規(guī)模很小,且基本選擇在偏僻的山野曠地舉行。前已述及,踏歌是一項群眾普遍參與、舞者觀者皆大歡喜的狂歡,“不擾民”,不破壞正常社會秩序是最基本的要求,廣場舞在這方面做得怎樣?
民營相聲席卷曲藝,體制內經不住市場檢驗,這就是當下相聲市場的狀況。其實不管是民營還是體制內的相聲演員,能把相聲做到雅俗共賞這個高度,相信會成功的。關鍵是民營想吃饅頭和肉都得靠自己去努力,而體制內的相聲演員說不說相聲都有滿滿的一碗飯吃,可以說體制內的相聲演員就是鐵飯碗。民營企業(yè)為了吸引顧客,為了生計,每天絞盡腦汁的去創(chuàng)作。而體制內的演員就不用那么的費勁了,反正是有吃有喝有錢花,不用愁這些了。反而民營相聲團體掙不來錢就生存不下去。就這樣下去,民營企業(yè)越來越旺盛,體制內的鐵飯碗自然慢慢的就淘汰了。我介意,相聲演員就沒有鐵飯碗一說,必須出去演出掙錢,不能成了國家的蛀蟲。
總算有人一針見血的提出問題了,而且定位很準確。實際上就是同一行業(yè),國營怎么辦的問題。私營人家干的有聲有色,而你國營,仗看國家發(fā)工資,只會開會,喝茶,看報紙。評個職稱,一個賽一個,實際草包一代。姜昆應該研究研究了,該打破鐵飯碗了。搞承包,也成立姜云社,昆云社,與德云社競爭,這樣才會迎耒曲藝界的發(fā)展。不然,以后見了馬季,該如何訴說。
沒有觀眾就如同沒有顧客,買賣就黃了,慢慢的就入不敷出了,干一天就虧一天,不關門還等啥?不少藝術失傳了或者沒人看了,也就黃了。這是市場的選擇,無力回天。
姜昆的相聲僅僅在電視上看看,由于和觀眾不是面對面,沒有互動的感覺。觀眾喜不喜歡他也不知道。過去相聲從來不敢商演,僅僅是正規(guī)大型節(jié)目中一個佐料,即便是因為過世被認定的大師也沒有這種單一的郭德綱式的專門的大型相聲商演,說個良心話,郭德綱才是亙古未見異常了不起的相聲奇才,什么大師什么藝術家給他都沒有意義了,他應該有唯一的稱呼。姜昆的相聲沒落是有原因的,不合乎觀眾口味,說文言一點就是脫離市場了。文革時期,姜昆就脫離市場,現在已經沒有市場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音樂的創(chuàng)編活動現狀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音樂的創(chuàng)編活動現狀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