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美術音樂選秀活動教案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美術音樂選秀活動教案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恭親王奕訢是一個相當有才能的人,從1861年開始到1884年的“甲申易樞”奕訢被撤職,在這二十多年中,恭親王奕訢執掌的清政府,恢復了太平天國運動與鴉片戰爭后所留下的經濟創傷。并且,在恭親王的推動下洋務運動也得以積極發展,從而取得了“同治中興”的政績,但是也因為親近列強,學習西方技術,被朝廷中的清流派文人鄙視,“鬼子六”這個稱號就是這些文人起的。
那為啥這樣一個有才干且有權勢的親王,卻被慈禧給玩弄于股掌之中?
慈禧的權力在恭親王之上
恭親王奕訢的權勢最高的時候,就是在“辛酉政變”后,因為恭親王幫助兩宮太后奪得權力,而被封為“議政王”。雖然這個時候的奕訢集國家大權與一身,但是他的這個“議政王”稱號,卻和多爾袞、載灃的“攝政王”有著明顯的區別,雖然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但實際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議政王的“議”也就是只有討論、商議的份,沒有拍板的權力,拍板還是要經過兩宮太后,這可比行使皇權的監國攝政王權力差多了。
而慈禧與慈安兩宮太后是垂簾聽政,本身這兩位沒什么權力,但是因為同治皇帝太小,需要兩宮太后暫時理政,這兩宮太后也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有了這樣的權利,那議政王也就不算什么了。
結果在1865年,一個七品翰林院編修蔡壽祺為了升官,彈劾起了恭親王,就是這么一個小官的彈劾,就讓慈禧輕松革除了恭親王議政王的稱號。可見,官大一級壓死人,恭親王權力再大,再有能耐,也只能是慈禧的一個臣子,只能被慈禧擺布。
恭親王在朝中沒有太多人的支持
原本咸豐帝的遺詔是八大臣與兩宮太后共同輔政,但是恭親王卻幫助慈禧政變,擊敗了八大臣,奪取了國家大權。這是有駁咸豐遺旨的,也可以說是謀逆。這樣恭親王就不僅得罪了在政變失利的怡親王、鄭親王等人,也同樣得罪了滿清宗室貴族。這樣一來,在宗室中就沒有太多人支持恭親王。
還有清朝后期因太平天國崛起的漢族官僚如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雖然恭親王與這些人走得很近, 但是這些人的功勞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因此若是在擁有皇權的慈禧與被打壓的恭親王之間做出選擇,那肯定是會支持慈禧。
沒有眾人的支持,恭親王想翻身,那是孤掌難鳴。總的來說,恭親王與慈禧相比,還是慈禧的權謀之術更勝一籌,別看慈禧治國不咋地,但要說勾心斗角、玩弄權術她絕對是一把好手。
我們先來看看兩人的出身。奕訢是在道光二十年出生的,他是眾多皇子中的一員,而且在年少時,才華過人,深受道光帝的器重。但后來在帝位之爭中,因為種種原因輸給了奕詝。慈禧葉赫那拉氏,她出生在一個中級階層的滿洲貴族家庭,她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后來通過選秀進入了宮中。
剛進入皇宮的慈禧,身份并不是很高。后來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大清政權搖搖欲墜,咸豐帝破例任命奕訢為軍機大臣。奕訢殫精竭慮,包住了大清政權。奕訢在這次危機中不俗的表現,傳到了經常關心國家大事的慈禧耳中。
慈禧真正了解奕訢的政治能力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當時外國人攻占了北京城,當時朝廷上下一片驚慌,根本沒人知道洋人到底想干什么,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奕訢絞盡腦汁,穩住了來者不善的洋人。
后來咸豐帝在臨死前立了自己的兒子為大清繼承人,但因為年齡小的緣故,于是任命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年少的皇帝掌控朝局。在這樣的情況,慈禧想到是,她們母子的小命在顧命八大臣的手里,肯定是死路一條。所以,她以生死厲害關系,說服了慈安太后,接著就是找支持自己的同盟,慈禧立即想到了奕訢。
當時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奕訢也是不甘心,他對皇兄的后事安排非常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慈禧和奕訢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后來兩人聯合發動了“辛酉政變”,解除了八位顧命大臣的一切權利。
政變之后,慈禧和慈安共同垂簾聽政,奕訢是議政王把持朝政。時間一長,慈禧和奕訢在政治權利上產生了分歧。同治四年,慈禧率先發難,她借一名叫蔡壽祺的人彈劾奕訢,當時奕訢并沒有把慈禧的發難當回事。這就讓慈禧抓住了輕視太后的把柄,于是慈禧召集大臣討論奕訢的罪過。于是這些大臣匿了一些莫須有的奏章,奕訢被迫停職。
奕訢也知道彈劾他的罪名都是胡編亂造,但是在慈禧的操作下,因為之前奕訢輕視她的緣故,他又被按了忤逆之罪。這下大清朝野上下一片混亂,慈禧見狀,下了一道秘旨,意思是奕訢犯的是忤逆罪名,要罷免他的軍機議政。就這樣奕訢被擠出了核心政治圈。
雖然后來,奕訢、慈安和同治帝合謀殺了慈禧太后的親信安德海,但當時的慈禧權利已是非常大,對慈禧來說已無大礙。慈禧掌握大權之后奕訢再也沒有進入過大清的政治核心圈。
恭親王奕?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在辛酉政變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擔任樞機重臣,廣受中外贊許。但是這樣一位才智卓絕的出色政治家,卻長期受制于慈禧,被其玩弄于股掌之間,我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1、慈禧直接控制皇帝
奕?秉政的時代先后有兩位皇帝,同治帝和光緒帝。其中同治帝是慈禧的親兒子,光緒帝是慈禧力排眾議、乾綱獨斷推舉登基的。這兩位皇帝繼位之時,只有幾歲,完全在慈禧的掌控之中。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慈禧通過直接控制皇帝,以皇帝的名義發號司令,成為皇權的代言人。
奕?雖然位高權重,但畢竟身為臣子,他在面對慈禧時實際上面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自然不具備和慈禧分庭抗禮的能力。慈禧在幾次與奕?的沖突中,巧妙的借用皇帝的名義敲打、整肅奕?,而奕?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2、慈禧擁有最高決策權
辛酉政變之后,慈禧和奕?對清廷的最高統治權進行了劃分。奕?雖然獲得了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的頭銜,但是真正的贏家是慈禧——慈禧通過垂簾聽政體制,在法理上獲得了對朝政的最高決策權。
同治元年的一份上諭說明了慈禧的這種地位:
“現在一切政務,均蒙兩宮皇太后躬親裁決,諭令議政王軍機大臣遵行。”——《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
根據規定,各類奏折需要先交由慈禧、慈安審閱,之后再召見議政王、軍機大臣聽取兩宮指示,最終做出處理。
所以,奕?并沒有獨斷專行、處理政務的權力,必須得到慈禧、慈安的認可。清廷的決策權,掌握在慈禧手中(慈安后去世)。
在權力分配和排位上,奕?根本無法與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對抗。
3、奕?政敵太多
奕?長期主政樞機,樹敵頗多。
恭王的敵人主要有兩派,一伙是奕?的弟弟醇親王奕譞,此人顢頇保守,盲目排外,對引領洋務風潮的奕?頗多不滿。
“請摒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翁同龢日記》
奕譞的這種敵視態度受到了慈禧的重視,先是在天津教案中利用奕譞的提議訓斥了奕?,甲申易樞中直接用奕譞替換了奕?。
另一伙是清流黨,成員有盛昱、文廷式等人。這些人同樣攻訐奕?的洋務政策,慈禧對此大加利用。1884年,慈禧以盛昱參奏軍機大臣為契機,一舉扳倒總領中樞20余年的奕?集團,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慈禧充分利用了奕?的各路政敵攻訐奕?,讓本就被慈禧反復打壓的恭親王更加顧此失彼,手忙腳亂。
結論
總之,慈禧掌握著清廷的最高決策權、控制著皇帝,又可以利用奕?的諸多政敵,面對這樣的對手,身為臣子的奕?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任由慈禧宰割。
參考資料:
《清史稿》、《翁同龢日記》、《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美術音樂選秀活動教案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美術音樂選秀活動教案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