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推薦音樂的文章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推薦音樂的文章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我最喜歡的一首民歌是原汁原味的陜北民歌《東方紅》,一聲入耳,蕩氣回腸。這首在抗日戰爭時期,流行于陜甘寧邊區,后來紅遍全國的民歌,它以樸實無華的語言,唱出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偉大領袖毛主席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無比熱愛的感情。歌詞全是口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旋律高亢嘹亮,熱情洋溢,簡單好唱。這首贊歌膾炙人口,百聽不厭,我是伴隨著它長大的,每次聆聽后,心里只有珍惜和感恩。最美的歌是《東方紅》,最偉大的領袖是毛澤東,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聲音。
《經典詠流傳》第三季第五期中,有一首譚維維和鄭元琪演唱的歌曲《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一些播放平臺為了引人注意,用譚維維的名字做標題。這首歌的作詞辛曉娟,作曲撈仔。這是一首在差異中尋找中西方文化共性的作品。愛是人類共同的主題。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同時生活在16世紀。兩人都是文學大家,作品都對本民族的文化發生過很大影響。在1595年和1598年,同一時代的三年內,東西方同時產生了傳世的戲劇經典《羅密歐與朱麗葉》和《牡丹亭》。兩部作品皆以愛為主題,一個表現愛可以超越仇恨,另一個傳達的思想則是愛可以超越生死。
臨川夢里煙波畫船,
可曾到埃文河畔。
錦繡字,萬口相傳,九千里云山,
四百度流年。
唯此愛如日如月,
唯此愛如地如天。
……
《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這首歌曲很文藝,適合高雅的音樂廳,受眾面應該不大。它像歌劇或戲曲中的一個唱段,因不夠通俗而不易識記。能看出詞曲創作者都十分嚴謹,而兩位歌手在臺上的演唱更是聲情并茂,字正腔圓。我單曲循環聽了很多遍,感覺聽得遍數越多,越能體會到旋律的不俗之美!
今年38歲的譚維維仍然是近年來國內最值得期待的一位青年歌唱家。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她能夠潛心于創作,每一年都能帶給熱愛她的廣大歌迷以驚喜。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期《經典詠流傳》另有一首郁可唯演唱的《一江水》同樣值得留意。這首歌旋律優美,哀婉動人,頗具感染力。由于它易于上口,估計會得到較為廣泛的傳唱。
“經典永流傳”的歌,我推薦132年前的《國際歌》
《國際歌》是1888年6月16誕生,它是歌曲史上最具威力、影響最深遠的歌曲,聽了給受苦人以力量,在黑暗找到了光明、方向。因此也深深打動了我,現在全世界都在廣泛傳唱!
這首歌是國際共產主義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歌詞由法國詩人、巴黎公社領導人之一的歐仁·鮑狄埃 在1871年創作,1888年譜曲,6月16誕生,作者懷著滿腔熱血,奮筆疾書,寫下來這首氣壯山河的歌詞。
在當時國際歌是一首無產者勞動人民的歌曲,他是推翻剝削、壓迫并號召被剝削、受壓迫人民團結起來的一首歌曲。
特別受偉大領袖毛主席愛戴的歌曲,它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的歌曲,所以它很快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上世紀20年代,前蘇聯把《國際歌》定為國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國歌后,把《國際歌》定為聯共黨黨歌,1952年改為蘇聯共產黨黨歌。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北京《晨報》記者的身份去蘇聯。在旅途中他參加了慶祝十月革命三周年的盛會,平生第一次聽到蘇聯工人高唱“《 國際歌》。 瞿秋白被歌曲切底感染了,下決心要把《國際歌》帶到中國去。
1923年6月,他把《國際歌》的歌詞譯文發表在創刊號的最顯要位置上,又在末尾登載了合譜的《國際歌》,從此,《國際歌》便在我國也廣泛流傳開來。
細心的觀眾關注沒,中國共產黨從中共三大起,每次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代表大會閉幕時和黨的重大活動結束時,都會演奏《國際歌》。
可見《國際歌》有強大無比的生命力,只要世界上還有受壓迫、受剝削、受欺負的人或國家,他們就會組織起來情不自禁的高唱。給自己以力量,尋找正確的方向! 因此《國際歌》一直會被廣泛流傳下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推薦音樂的文章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推薦音樂的文章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