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自然音樂達人推薦書籍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自然音樂達人推薦書籍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答《頭條有那些音樂書籍讓你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我年青時吹拉彈唱,也是無所不能的。在我十至卅歲時,買過劉天華的二胡獨奏曲的音樂書籍,華彥君(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笛子獨奏曲,劉三姐電影的對歌音樂書籍,五朵金花的音樂書籍,鄧麗君和古典音樂,舒情之類的音樂書籍……。后來我步入老年時聽到了“牽手”的音樂,聽后還欲反覆地聽,使我熱淚盈框,這便使我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汾夕河畔致!
現在除了在車上聽歌,偶爾在家里用吸地頂音響聽外。其他時間基本不聽,當然所聽之歌一直都是老歌,詞曲都比較好。至于新歌基本沒聽過。現在的人連字都認不全更不談有優美的文字功底給你寫好歌。再者除了情愛好像沒其他內容了。最近聽的歌曲比如笑看風云,夢駝鈴,西海情歌……。總是聽老歌所以歌曲沒什么對比,01年時候在西單書店買了一本紅樓夢年少不太懂一直擱置在家,最近拿起來看很感興趣不再像當初那樣晦澀難懂。確實有這種感覺。
推薦《生命的法則》,《金融時報》十佳科學圖書,《自然》TOP20好書。
書的內容是以塞倫蓋蒂草原為切入點,結合生物學、生態學、醫學的諸多例證,推斷出生命的法則——精密的調節邏輯。聽起來好玄妙吧。翻譯成簡單的中國古語“水滿則溢,過猶不及”。
推薦理由
“傻瓜”式閱讀so easy,案例多且詳實。下圖是核心頁,更多詳細案例,建議自己買書看看。
應用范圍廣。
生命體共同的法則,就像吳伯凡先生曾描述過的那樣“道法自然”,萬物相通。這道理用在醫學,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皆可適宜。專業的東西,咱可以先不深挖。
而來思考這個問題:人生一輩子不就在追求一個“度“嗎?
比如刷手機,延展到任何人類的消遣。適度好處多多,放松心緒,收獲信息。過度呢?大量時間的浪費,知識結構淺層化,身體得不到休息,可能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頸椎僵了,眼睛酸痛,久坐傷身,嚴重的就會收到醫院通知單。
比如飲食過于精細過于粗糙,都不好。
比如個性上太苛刻,太偏執,可能造成的人際關系緊張,對自己也什么好處。
如此多方面多維度,如何取舍,值得大家細細考量。閱讀這書=跟著肖恩一起思考和探索,找到新視角解讀自我跟所處環境。
成年啦,讀點科普書,少點焦慮,多點智慧,總比讀成功學強。
剛看了一本科普書——《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很不錯,推薦。
1. 推薦理由一:20個為什么,總有一個吸引你。
《誰捉住了上帝粒子》和其他科普書顯著不一樣的地方是全書以問答為主。從“宇宙里的恒星比地球上的沙子數量還多嗎?”、“地球上最初的小生命是怎樣出現的?”、“我們體內一共有多少細菌?”到“地球內部是液態的嗎?”、“月亮從哪里來?”……20個問題涉及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數學甚至是博弈論、行為經濟學等眾多學科,涉獵廣博,極具發散性。這些問題各成一章,如果讀者沒有時間閱覽全文,可以只看感興趣的部分。不用擔心前后章的銜接關系,放心閱讀就好,這20個問題就是獨立編排,彼此間沒有任何邏輯。因為作者大衛·盧阿普爾希望可以在廣義的層面上探討科學,而不是專注于某一個特定的領域。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科學想法,總有一個吸引你。
這里我想特別建議的是,這本科普書不光是成人適合看,感興趣的中小學生也可以看,甚至是幼兒園中大班的小朋友也可以,不過小朋友就需要和爸爸媽媽一起親子共讀了。比如你可以先挑幾個為什么問問孩子,看看他對哪個感興趣,然后讓他看看文中的插圖,再用簡單的語言告訴孩子為什么,或者也可以和孩子講,以后他可以自己通過閱讀來查找答案。可不要小瞧了“為什么”的重要性,孩子們的未來不可限量,而好的問題就如同星星之火,它們不僅能引發好奇心,或許還能在未來引發探索和行動。
2. 可親可近之二:以生活中的有趣對話為引言,拉近讀者與科學間的距離
從行文就可以看出,作者大衛·盧阿普爾本身就是一位浪漫的科學家,所以他會覺得下雨的假期,“孩子們就像囚籠里的小獅子,因為整天被關在屋子里而變得悶悶不樂。”“夜幕低垂,海潮退去,我為夜空之美而震撼,于是關掉了照明燈,隨后孩子們也紛紛照做了。銀河在我們眼前一瀉而下,如此雄偉壯麗。”大衛·盧阿普爾的背景也很好玩。18歲時他想成為一名天體物理學家,為此付出大量努力,攻讀基礎物理學博士。求學時他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引力”,旨在試圖回答無限大和無限小的理論如何統一的難題,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又令人生畏的領域研究,可能會有點“與世隔絕”,不過博士畢業后他轉行進入工業研究,現在也是全球第三大視頻游戲發行商的科學總監,可謂身份多變。但難得的是無論角色怎么變化,多年來大衛·盧阿普爾一直利用業余時間做科普工作,因為他覺得自己非常擅長做這件事情。
他有三個可愛的女兒,而《誰捉住了上帝粒子》里每一章都是以他和女兒們的對話開篇,正是這些生活中有趣的對話,帶出許多有意思的問題,拉近了讀者與科學間的距離,然后作者再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循善誘,解開謎團。作為科學家,大衛·盧阿普爾也是“別人家的爸爸”,他喜歡和女兒們聊科學,也常常向她們解釋科學原理。孩子們的存在讓大衛·盧阿普爾有了更多作為科學研究者的覺悟,也更加激發他對科普工作的熱情。尋常百姓家不太可能有這樣的科學家爸爸,不過沒關系,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增加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3. 可親可近之三:譯者的專業、認真和用心
要想獲得優秀的閱讀感,除了原著帶感,翻譯亦要給力。作者大衛·盧阿普爾是法國人,而譯者孫佳雯旅居法國多年,法國巴黎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在讀。作為英法雙語譯者,她特別擅長翻譯科普類作品,通讀全文,可以感受到譯者不僅專業素質過硬,也很認真和用心。文中的專業名詞、法式幽默處都做了備注,所以讀者不用擔心看不懂。“我們正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影響越來越大,但是滋養科學文化的土壤卻無比貧瘠。”作者大衛·盧阿普爾如是說。確實如此,當我們開口說出文化這個詞時,大多數人聯想到的是文學、繪畫、音樂、歷史……而幾乎很少有人會想到科學,但毫無疑問未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依靠的是科學研究和創新。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讓科學更加吸引孩子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科學家們多創作如同《誰捉住了上帝粒子》這般可親可近的科普書,孩子們多閱讀這類優秀的書籍,總有一天,相信我們的科學土壤會孕育出絢爛的花朵。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自然音樂達人推薦書籍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自然音樂達人推薦書籍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