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關于音樂傳播的書籍推薦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關于音樂傳播的書籍推薦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大體把握西方音樂的脈絡
《西方音樂史 - 唐納德·杰·格勞特 / 克勞德·帕利斯卡 第六版》
短評:
本書的形式介于音樂史和音樂辭典之間。時間線條仍然是單向的,但卻以音樂風格為組織單元,以音樂家的風格發展作為內容支撐。最終,整體成于細節,失于邏輯。對于沒有整體音樂史把握的入門者而言,難免十分枯燥。
2.一份關于西方音樂的審美參考
《西方文明中的音樂 - [美] 保羅·亨利·朗 / 校注 楊燕迪 》
短評:
音樂是文明中的音樂;文明是音樂中表現的文明:捋索著交織的雙線條去厘清西方文明發展史,是本書大致的主題。作者統納龐雜的資源,從中淘瀝出閃耀于各個時代的人物,澄清他們的淵源、影響,打磨出他們在過去和當代的樣貌,一點點構建出文明的脈絡和肌理,就像,在時間的河床上清掃一副龐大的洛河圖書。
3.遙遠地透視西方音樂的發展肌理
《簡明牛津音樂史 - 杰拉爾德·亞伯拉罕 》
短評:
“本書不是《新編牛津音樂史》的簡寫本。簡化那套書事實上絕無可能。本書甚至不是以那套書為基礎的。《新編牛津音樂史》用的是顯微鏡,而《簡明牛津音樂史》用的是望遠鏡。通過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揭示生活和現實的粗線條及一些細節,盡管它們并不能對復雜的事物做出解釋。對遙遠的時期,望遠鏡不起作用:人們看到的大多是迷霧和幻景。對最近的時期,望遠鏡也不起作用:這時人們看到眾多近在咫尺的人物,其中有些甚至是至親好友,卻無法指出他們中哪些人是真正重要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試圖這樣去做,因為歷史敘述不僅僅是提供一連串毫無意義的名單。當然,即使用了望遠鏡,以前也有盲人的先例。”(原序)
4.理想的西方音樂通史,或一份簡明的西方音樂風格史
《聆聽音樂 - [美] 克雷格·萊特 》
短評:
許多時候,我會認為,過去的歷史是沒有時間的。因此,同時討論Bach和Beats雖然困難,但并非不可能;即使作曲家生平坎坷也無需過多矚目。萊特教授書寫音樂史的線索是樂理的發展歷程。其中被強制呈現出來的時間線條只是為了便于文字呈現,并非必需。難能可貴的是,他總是能制止多余的抒情,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全部。我想全部指的是:講述他所理解的音樂是什么。
5.如何復活古典風格的自由
《古典風格 - 查爾斯·羅森 》
短評:
一個人能在描繪語言中進行何種程度上的探索就意味著他能在何種程度上構建自己的品格,其可能性由時代和個性共同決定。當我們要像從海中辨認孤島一般將他們從眾人中辨識出來,最終能指示出正確方向的還將是他們獨特的個人成分,也可稱為“風格”——流動性的不變性。從羅森的角度看去:標識海頓的是“文明的機智”;標識莫扎特的是“暴力與感官精致的平衡”;標識貝多芬的是“艱苦卓絕的毫不妥協”。這些答案(經過實踐與感悟后的答案),毋寧說,也只是古典世界的一個側面。歷史的重生僅是巧合、時間與時間交替時極小概率出現的誤差。然而,由他們(無論他們知曉與否)共同構建出的古典世界的一些品質———正如三人在技藝上的交鋒所體現的那樣———孤絕、不妥協與自由,標識了他們在地理上所屬的群島。
《世界音樂通史》
著者:羅蘭·德·康代(Roland de Candé) 著
譯者:王瑞華 曹勝超 譯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世界音樂通史》是法國著名出版機構塞伊(Seuil)出版的一部音樂史巨著。作品立足于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以歷史的視野、凝練的筆法,分析并描述了從史前至當代社會的音樂文明。
音樂的發展與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一樣悠久漫長,如此寬泛、豐富的領域遠非一本著作所能涵蓋,因此本書在介紹世界音樂發展史的時候有所側重:就地域而言,集中討論歐洲主流音樂文化;從時間軸來說,側重介紹近5個世紀以來的音樂發展,尤其對這一時期涌現的音樂種類、流派、大批才華橫溢的著名作曲家及作品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及詳實的介紹。在引介之余,作者還對當代音樂社會進行深入思考和大膽預言。
至于公元前10世紀乃至更久遠的遠古音樂,受文獻考證之限,作者只作了簡單的概述;至于東方音樂,作者也沒有花費太多篇幅,但我們亦可以從作者所綜述的緒言及前三章中獲得框架性的了解。
您好,關于初探藝術門襟的朋友,我個人推薦比較熱銷的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無疑是懵懂狀態下尋找藝術何為的一個良好解答,從里面知道您喜歡的藝術家,再從個人自傳入手比較好,因為所有脈絡都是相互影響得來的,不管是經濟還是宗教影響等等。不茫然選擇其一,較我來說,我喜歡巴洛克時期荷蘭地區的倫勃朗,推薦他的《遇見倫勃朗》,專業度是有的,但是需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的朋友品讀。最后,您問題提到藝術家自傳,我比較喜歡戴士和先生的自傳三部,即《畫室窗下》、《海風撲面》、《生在北京》。當然,我推薦給您的五本書,我自己都有拜讀完,精心推薦,希望您在藝術的道路上遨游,享受心靈的自由,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
謝謝你的問題, 首先美術藝術家自傳
1:《渴望生活-梵高傳》是2008年4月1日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歐文·斯通。
內容簡介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美國傳記作家歐文·斯通的成名作,是其年僅26歲時的作品。歐文·斯通認為,最能打動讀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輝煌,而是他們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七十余年來,梵高悲慘而成就輝煌的人生震撼無數讀者。這部作品被譯成八十余種文字,發行數千萬冊,感動億萬讀者。
2:《月亮和六便士》毛姆:后印象派畫家高更原型
《月亮和便士》的情節取材于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主人公原是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后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出許多藝術杰作。毛姆在小說中探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月亮和六便士》是威廉啡胤毛姆的三大長篇力作之一,完成于1919年。毛姆最新鼎力大作,年度必看言情。
3、《莫奈和他的眼睛》張佳瑋:印象派畫家莫奈
內容簡介:
對藝術圈來說,那是一個最糟的時代
對藝術來說,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
一個老傳統被拋棄的時代
而這本書要說的是那個時代里 一個并不天才
但因其畫作命名了那群新天才的畫家——莫奈
滿肚子文人段子,愛掉書袋的張佳瑋
首次將擅長的傳記筆墨與熟讀的美術史料 融為一 體
書寫印象派創始人莫奈的一生把畫家重新鑲回印象派誕生之初的法國復原塞尚贊嘆的“那是一雙多么美妙的眼睛”所看到的“麥垛,魯昂的教堂,拱橋和睡蓮,以及當時正飄拂在這些事物之上的、19世紀到20世紀的陽光與風雪。”
史料豐富,圖文并茂,一本莫奈 看明印象派
《杜尚訪談錄》 達達主義代表人物杜尚
內容簡介:
達·芬奇的傳世名作《蒙娜麗莎》畫胡子,他把小便池送到展覽會當作品展出。這些驚世駭俗、讓人目瞪口呆的作品出自他的手。他是誰?他,就是杜尚。一個蔑視藝術,把生活視為惟一藝術品的人;一個放棄傳統,卻又影響深遠的人。杜尚的出現,改變了西方現代藝術的進程。可以說,了解杜尚就是了解西方現代藝術的關鍵。在這里,我們為您提供了一個了解杜尚的入口--《杜尚訪談錄》。因為,通過對話,"它給我們提供的是我們所擁有的20世紀一個最了不起的藝術家的自畫像。"
其次音樂類藝術家自傳
1:《莫扎特和他的歌劇》作者:大衛·凱恩斯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內容簡介:大衛?凱恩斯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為紀念作曲家誕辰250周年而作,它通過透視莫扎特的幾部最偉大的作品——歌劇,來重述作曲家的一生。凱恩斯對莫扎特的創新進程進行了新的洞悉,使本書超越了傳統的傳記,它幫助我們理解在那個時代莫扎特音樂的革命性,以及其至今的非同凡響性。
凱恩斯追溯了莫扎特早年作為一個音樂神童的生活,展示了這位天才的成長歷程,再現了他非比尋常的童年以及日漸成熟、原創性日漸增強的創作。他沒有細究許多圍繞著莫扎特的神話,沒有把他寫成傳說中的樣子,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本來就不同時具備令人崇敬的藝術家和小丑的特質;相反,與其像過去那樣把他描述成“神”,倒不如說他是一個“人”。 在歌劇的引領下,本書追隨著莫扎特音樂風格的穩步發展,從他剛成年時寫的《伊多梅紐斯》入筆——這部應邀為1781年的慕尼黑狂歡節而作的歌劇,在凱恩斯看來是莫扎特所有歌劇中最浪漫、最具前瞻性的作品;經過三部與羅倫佐?達?蓬特合作、全面展示其高超技巧的喜劇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喬萬尼》、《女人心》;最后到《魔笛》,這一莫扎特職業生涯中最大、最富綜合意義的成功。莫扎特的歌劇與其器樂作品之間的相互影響,在本書中得到了細致入微的分析。正如凱恩斯所言,對莫扎特歌劇的熟悉程度能改變我們對其整個藝術的認識:“我們看到,他的創作方式完完全全是戲劇家式的。在他手里,鋼琴協奏曲成為一種戲劇形式;偉大的弦樂四重奏和五重奏,不只是完美的模本,更是人性的檔案。”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對莫扎特歌劇天才極富智慧、明了易懂的賞析,豐富了我們對音樂的經驗以及對莫扎特生平的了解。
2:《不朽的鋼琴家》作者:哈羅德?C?勛伯格
內容簡介:本書再現了歷史上不朽小提琴家的魅力,簡要而有趣地敘述其生活、個性與事業。作者就他們對作曲者、公眾品味的影響以及演奏技巧的貢獻等各個方面,講述了這些小提琴家的特殊成就。
作者Margaret Campbell參閱了大量的書信和私人文件,并且訪問許多著名音樂家,很多人為本書提供了從未發表過的回憶錄和珍貴照片。
《不朽的小提琴家》是一本獻給音樂會聽眾、唱片收藏者(附有“唱片目錄”)、弦樂演奏者和學生等所有愛好小提琴演奏藝術者的書。
3:《約翰·克利斯朵夫》作者:羅曼·羅蘭
內容簡介:
本書寫的是關于一個音樂天才與自身、與藝術以及與社會之間的斗爭,追溯了一個德國音樂家在許多藝術斗爭中演變的歷程。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充滿矛盾和不協調的性格,一位滿懷生命熱情卻又遭到敵對世界誤解的極其誠懇的藝術家。愛德蒙·高斯稱此書為20世紀的最高貴的小說作品。
整個作品分為四冊,相當于交響樂的四個樂章:
第一冊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寫他的感宮與感情的覺醒,在家庭與故鄉那個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經過一個考驗為止,在那個考驗中他受了重大的創傷,可是對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啟示,知道英勇的受難與戰斗便是他的命運。
第二冊(反抗,節場)所寫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輕的齊格弗里德”一樣,天真,專橫,過激,橫沖直撞的去征討當時的社會的與藝術的謊言,揮舞著唐·吉訶德式的長矛,去攻擊騾大,小吏,磨坊的風輪和德法兩國的節場。這些都可以歸在反抗這個總題目之下。
第三冊(安多納德,戶內,女朋友們)和上一冊的熱情與憎恨成為對比,是一片溫和恬靜的氣氛,詠嘆友誼與純潔的愛情的悲歌。
第四冊(燃燒的荊棘,復旦)寫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難關,是“懷疑”與破壞性極強的“情欲”的狂飆,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毀了,但結果仍趨于清明高遠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等等......
感謝你的問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關于音樂傳播的書籍推薦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關于音樂傳播的書籍推薦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