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鋼琴曲輕音樂純音樂棉花糖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鋼琴曲輕音樂純音樂棉花糖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感覺有幾首真的很不錯,所以推薦給你
百度MP3里有很多的:
big big world
the truth that you believe
your smile
希臘計劃
夢中的婚禮
流動
簡單的禮物
阿蘭蒂斯之戀
還有中文的幾首歌曲:
棉花糖
讓我為你唱首歌
另外,強烈推薦另一首歌曲,也是我本人最喜歡的一首,來自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電影《forrest gump》的開頭曲子,伴隨著羽毛隨風落下,鋼琴曲名字叫- I'm Forrest Forrest gump
關注我【心語525心語】,更多關于心理方面的問題,歡迎一起交流學習。
您好!心理學中“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表現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他選取30名兒童,分別帶他們去單獨的房間,房間里有孩子們愛吃的棉花糖和餅干,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選擇在房間里等他回來,那么到時還可以得的一顆額外的棉花糖作為獎勵。實驗中,有些孩子立刻吃掉棉花糖,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選擇等待,15分鐘后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
14年后,沃爾特·米歇爾博士對參與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回訪,發現那些堅持15分鐘最終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身體更強健,具備更強的競爭力。
基于實驗結果,他得出結論:自控力越強的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今后取得成功的幾率就越大。
基于這個實驗,很多家長開始對自己的孩子實施“延遲滿足”。比如說:
想買玩具?不買。等學習成績提高再買。
想吃零食?不給。現在零食對身體沒好處,長大了再吃。
想出去玩?不行。還不如在家做功課練習鋼琴曲。
于是,家長以為這是在鍛煉孩子的自控力,提高自覺性。其實,大錯特錯!
這些都不是“延遲滿足”或者說是“被”延遲滿足了!
“延遲滿足”訓練有兩個條件:
“延遲滿足”有效的秘訣不在于“延遲”而在于“滿足”
3歲以前的孩子不能進行“延遲滿足”訓練
3歲以前的孩子,是建立對父母的信任與親密感的關鍵期,延遲的感覺有損于孩子的心理發育。
這一時期,父母須無條件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餓了要喂,哭了要哄,這種滿足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在給予他食物、擁抱和愛的基礎上,孩子才能具備“延遲滿足”的能力。“無條件滿足”是訓練孩子“延遲滿足”的必要前提。
對不能滿足的事,不能哄騙
比如孩子很想要一件玩具,父母不想買,看著哭鬧的孩子,說:“下次來給你買吧,今天錢沒帶夠。”但是,父母心里清楚根本沒有下次。這并不是延遲滿足,而是哄騙。經常“毀約”不僅會破壞親子關系中的信任感,也會讓孩子變得言行不一。
做延遲滿足訓練,要注意細節
父母對孩子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
沒有人的需求能夠得到100%的滿足,孩子也一樣
由于種種原因,承諾的事情做不到,父母要耐心給孩子解釋原因。就算是拒絕孩子的請求也要試著尊重孩子,這是他們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5-6歲的時候適當限制他們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么困難。
延遲滿足據說是斯坦福大學做的一個實驗,觀測孩子選擇立刻得到一塊糖與愿意等一會可以得到兩塊糖的差別,據說愿意等一會的孩子更有耐心,目標更遠大,成年后成就也更大。
網上因此就有很多文章推崇延遲滿足,宣揚該給孩子的東西故意拖延,要等一會……
但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經過系統觀察,那些愿意等的孩子是因為在家庭教養中父母情緒比較穩定,答應孩子的事不會反復無常,孩子內心比較有安全感。
可以想象得到,假如父母每次答應給孩子的東西都能兌現,孩子自然愿意等等,換取更好的。假如父母每次答應的事總是變動,甚至言而無信,孩子當然選擇立刻能兌現的,因為他們會擔心等一會的結果是一無所有……
所以,延遲滿足的培養是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并非拖著不滿足孩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鋼琴曲輕音樂純音樂棉花糖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鋼琴曲輕音樂純音樂棉花糖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