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舉行活動默哀可以放音樂嗎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舉行活動默哀可以放音樂嗎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出殯可能每個地方的風水習俗不同。但大致上講出殯就是葬禮中的一個過程,是指將死者靈柩從家中運往墓地順利下葬的過程。在農村葬禮中,出殯可以說是最隆重的場面了。從靈柩抬起到入土為安,死者家屬及親屬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孝子摔瓦盆到起靈扛幡,從路口撒紙錢到下葬前最后的告別禮,都是在孝子及親屬的配合下完成的。
首先是親朋好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后摔碎于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挽聯、挽幛與執法器的道士、和尚、風 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隨后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農村喪葬習俗,各地大體相同,但也各有所異。我們這里大都是三天喪。就是從死者咽氣時算一天,第二天向親友報喪,發唁電唁函,第三天出殯,上午眾家親友吊唁畢,下午先給亡靈送盤纏,(送上路錢)焚燒紙錢紙馬,由司儀高呼亡者名子,上西北大路啦!之后眾孝子回家入靈堂,之后由司儀點出至親孝子先拜,再以親疏陸續拜畢。再請親友依次拜畢,這叫行上棺禮,禮畢,閉棺抬棺出殯,此時大門外準備了一塊石頭,一個底部鉆了眼的泥陶盆,由長子將這泥盆摔碎,這叫摔”牢盆“。
這“牢盆”可大有講究的,具說人死后,不但要喝孟婆湯,還要把生前玷污的水都要喝下去,(注意,生前要節約用水,少污染環境喲)這種懲罰,很難接受的,不喝就被鞭笞。所以這時亡靈便拿出兒女們給摔的“牢盆”盛污水喝,由于盆底被鉆漏了,污水所剩無幾,這樣亡靈就少遭罪了。
等摔罷“牢盆“,這時正式抬棺出門,眾孝子依次跟在棺后痛哭送行,由長子手執招魂幡于路口或捌彎處,給抬棺者叩頭相謝,此時最熱鬧處,就是村民們看熱鬧的人,那些婦人們對每個孝子評頭論足,評誰哭得很不很,誰的樣子如何,誰的鼻涕長…我倒覺得她們實在無聊!
等到墓前,先由長子進墓坑內點上長明燈,在坑內臥一下,這叫“溫墳“,是種孝心。之后便是下葬,孝子行下弊禮,堆走墳頭,亡者一世真的蓋棺定論了。
謝邀!
農村葬禮各地不同,按我們當地習俗,禮節必做到,逝者,男雙女單,男左女右。比如,,孝衣,火把,袖章,花圈等,都按此推理。吊孝必跪,長輩不跪晚輩,不送晚輩,葬禮其間不得嘻笑,不娛樂曲。交份子錢,用紅紙公佈,(不用紅包,)來吊孝的親朋不接不送。喪聯用白紙,黃,青,等色。打發酬勞紅包以三六為尾數。扱喪說扱生,不說死了,土葬,火化,都要送逝者一程(不是目的地)至于外家,或親密回到喪家屬安慰一番,就回家。。K
死者為大,農村出殯有許多講究。若死者是老婦,必須讓娘家人最后看一眼親人,方可蓋棺釘釘。若死者為老頭,外甥侄子等晚輩要親手把老人抬入棺中,然后把被子蓋在老人身上,還要在棺中放上幾枚硬幣,這其中應該有視死如生之說。
起殯時,棺材上要覆蓋明鏡(一塊紅布),上面寫上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這等于到另一個世界報到時的身份證,相當于過去的墓志銘。然后,用大繩把棺材捆綁結實,大頭八個人抬,小頭四個人抬,就開始起殯上路。長子披麻戴孝要抱著老人的牌位(現在改為遺像)走在隊伍前面,侄子侄孫要手持用柳枝扎成招魂幡緊隨其后。
女眷中,長媳地位至關重要,要抱著老盆跟在棺材旁邊。所謂老盆是放香火之類的東西,應該是用來祈求老人平安走到另一個世界。女兒侄女等近親,要跟在棺材之后,一路走一路哭,哭的聲音越大,越表示傷心。
到了墓地,長子要下到墓中,把墓象征性打掃一遍,寓意者盡最后一份孝心,然后把棺材下入墓中,再把老盆中的香點燃放在棺材上面,跟著,用磚頭把堂門壘嚴實。這時長子衣襟中要包上一捧黃土,圍著墓走上一圈,將黃土徐徐撒入墓中。接下來,幫忙的鄉親就會拿起鐵掀,把墓填平,籠成橢圓形。
最后,主事者招呼把貢品和一只大公雞擺放在墳前,送逝者上路。公雞會報曉,有通神功能,應該讓它告訴上天,逝者要去報到了。然后,孝子們跪在墳前,在主事者的吆喝中磕三個頭。接著放鞭炮,喪事徹底結束。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舉行活動默哀可以放音樂嗎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舉行活動默哀可以放音樂嗎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