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疫情期間音樂疏導活動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疫情期間音樂疏導活動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謝謝您的邀請!
首先我們要了解,疫情影響,孩子不能返校,就是所謂的非常時期。
非常時期,就是和平常生活不一樣的狀態。
家就是家,家不是學校。家就是讓人放松的地方,沒有了學校的教學環境和老師的督促指導,孩子在家上網課有些散漫也是正常現象。
家長要用平常心來應對,需要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待。
第二,焦慮情緒是會傳遞的。
家長身兼數職,不免焦躁。
而焦慮情緒會在家庭中傳遞,產生負向循環。因此,家長心態的平和以及情緒的平和對孩子很重要。
第三,作為家長,要學會共情孩子。
家長要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角度感受他們的感受。
成年人思維和孩子不一樣,家長認為習以為常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可能真的理解不到。
如果家長能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目前的狀況,理解到孩子的感受,也許親子沖突會少很多。
第四,越是非常時期,越要全家協作。
可以把每天必須要做的事列出任務清單,做好時間分配、人員分工,全家分工協作,共渡難關。
第五,了解清楚孩子心里壓抑易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學習進度跟不上,就要很孩子一起具體分析,找出原因,并聯系相關老師,制定可執行的學習計劃和方案。
總之,讓孩子意識到,家長是孩子可以需求幫助的最重要資源,家長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
情緒是有意義的。為什么會心理壓抑易怒呢?一定是因為心里的某些情緒沒有表達,內心的某些渴望沒有被真的看到。
在一個家庭氛圍中,孩子對于父母的情緒是很敏感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易怒,而是父母易怒,這樣的情緒被孩子認可、內化,然后也表現出不表達壓抑情緒以及容易發怒。
在不知道孩子年齡多大、情緒究竟有多么壓抑易怒的情況下,我更傾向于建議父母先作出改變。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資源和支持者,當父母有些改變的時候,孩子的表現也一定會出現改變。
1)自我情緒的穩定和調整。
父母首先處理好自己的焦慮和情緒。健康良好的合作關系,減少摩擦。很多時候父母的情緒并不是孩子引起的,而是自己的狀態失去了平衡。尤其在疫情期間,我們難免會體驗到各種焦慮、恐慌等等情緒,而孩子有時一個小小的動作也會引起我們情緒的爆發。因此在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請給自己一些時間,看看到底自己有什么內心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看看身邊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到自己。當我們看到自己的需求,明白自己情緒的緣由,我們會更加平和的對待自己和孩子。
2)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去欣賞他,看到他積極的方向。
超長假期,孩子難免會出現和平時正常學習時不一樣的狀態,自由時間過多,似乎孩子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要學著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潛力,比如在亂哄哄有吃有喝的狀態下,還能看書上網課,真的很不容易。盡管現在可能不如我們的理想,不像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有足夠的力量和能量,只要給予肯定、欣賞和認可,看到積極的一面,在耐心陪伴和引導下,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3)相處的態度很重要。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有商量的空間,有討論的范圍,孩子自然會有家庭的參與感,也更愿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最后。和孩子相處,要“用情用心不用力”。相信不需要特別的疏導,孩子自己就已經開始有所改變。
首先我不確定您說的小孩兒的年齡段是多少,是學前兒童,還是小學生,中學生
首先如果是學前兒童的話,我們只需要每天上午陪她去樓下的公園玩一玩(做好防護措施),約定好某個時間段看半個小時的電視,下午來一個小午睡,午睡醒后還是要去公園繼續玩耍,晚上父母一起陪孩子做一些親自互動游戲
小學生的話,他現在意識正處于頂撞家長,有自我主見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就要跟孩子有良好的溝通,和他置頂一些生活上學習上的課程表,不要一昧的強迫孩子學習,要勞逸結合,相信自己放下身段用朋友相處的方式來和您的孩子溝通,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去強迫孩子干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這樣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陰影,導致以后長大會恐懼某些事情,如果發現他做一些危害健康的事情,就要從危害健康的角度給他說明這件事情是對身體有危害的,不能長時間做這種事情
比如當您的孩子在沒有節制的看電視,你可以先轉移他的注意力,給孩子洗一些水果,或者是跟他說要帶她出去玩,再或者是把他喜歡的玩具拿出來,當把他的注意力從電視中轉移出來之后,在來跟他慢慢的說,知道媽媽為什么讓你干這些事情嗎?媽媽是想讓你不要長時間看電視,那樣對眼睛不是很好,眼睛會疲勞的,時間長了容易近視帶上眼鏡就麻煩了。(一定不要在孩子看電視的時候來嚇唬孩子,那樣只能適得其反,或者他干脆不會聽你的)
如果是中學生的話,打一頓就好了(當然這是開玩笑的)
中學生就很容易管教了,首先他已經形成了自我意識,叛逆期也如約而至,我們只要是經常關心他就好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疫情期間音樂疏導活動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疫情期間音樂疏導活動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